述史嘆
無財有至樂,豈不在讀書。
朝夕坐展卷,何必論三餘。
無位有大權,豈不在作史。
上下古今間,褒貶由一己。
左氏本彬彬,馬班亦繼起。
文采燁以光,直筆垂千紀。
雲胡魏晉來,祗以飾怒喜。
所惡西施?,所好無鹽美。
鑑別昧人倫,傳聞憑口耳。
掘井得一人,渡河乃三豕。
編簡雖浩繁,君子意所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三餘:指農閒時節,泛指空閒時間。
- 左氏:指左丘明,《左傳》的作者。
- 馬班:指司馬遷和班固,分別著有《史記》和《漢書》。
- 燁:yè,光亮、燦爛。
- 直筆:公正無偏的記載。
- 千紀:千年,指長久的時期。
- 雲胡:爲何。
- 西施:古代美女。
- ?:cù,醜陋。
- 無鹽:古代醜女。
- 人倫:指人的道德標準和行爲規範。
- 口耳:指道聽途說,不確切的消息。
- 三豕:指錯誤的信息。
- 編簡:指編寫的史書。
翻譯
沒有財富卻有極大的快樂,這不就在於讀書嗎? 我日夜坐着翻閱書籍,何必在乎是否有空閒時間。 沒有官位卻有重大的權力,這不就在於撰寫歷史嗎? 在古今之間上下求索,褒貶全由我一人決定。 左丘明的文采彬彬有禮,司馬遷和班固也相繼崛起。 他們的文筆光彩奪目,公正的記載流傳千年。 爲何魏晉以來,史書只是用來裝飾人們的喜怒? 厭惡的像是西施的醜陋,喜愛的卻像是無鹽的美。 對人的評價缺乏道德標準,傳聞全憑道聽途說。 挖井只得到一個人的消息,渡河卻聽到了三個錯誤的信息。 編寫的史書雖然浩繁,但君子對此不屑一顧。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讀書和撰寫歷史的深刻理解與熱愛。詩中,陳第強調了讀書帶來的精神快樂和撰寫歷史的重要責任。他讚美了古代史家的文采和公正,同時批評了後世史書中的偏頗和不實。通過對比,詩人表達了對真實、公正歷史的追求,以及對後世史書失真的失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作者對歷史和文化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