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黄應龍所藏巨然廬山圖
註釋
- 筠陽文學:筠陽,地名;文學,官職名。這裏指黃應龍。
- 四壁立:形容家中貧困,一無所有,只有四面牆壁站立着。 不啻(chì):如同,不止。
- 拾襲:重重包裹。襲,層。
- 俾(bǐ):使。
- 渙跡漓蹤:模糊不清的痕跡,這裏指難以辨認畫作的真僞。
- 墨渝(yú):墨色消退。渝,改變。
- 嶙皺:本指山石層層起伏的樣子,這裏形容畫作筆法蒼勁有層次感。
- 迤邐(yǐ lǐ):曲折連綿。
- 浦漵(xù):水邊。
- 縈紆:盤旋曲折。
- 山椒:山頂。
- 魚梁:攔截水流以捕魚的設施。
- 穹宮傑構:高大雄偉的建築。
- 匡廬:廬山的別稱。
- 秪今:如今。
- 臥遊:以欣賞山水畫代替遊覽實地。
翻譯
筠陽的文學之士(黃應龍)厭倦了官職,歸來十年家中一貧如洗。他笑着從囊中拿出一片紙,這可不只是重重包裹的美玉般珍貴。拿來給我讓我品評,說是名僧巨然的畫作。那模糊的痕跡難以辨別真假,但畫上的兩枚印鑑還能辨認。古老的篆字依稀是「贛州」字樣,顯然是宋朝之前就流傳下來了。要知道它出自珍藏,不管是誰所作都可稱爲名跡。雖然墨色消退紙張破舊,但神韻依然留存,老辣的筆法蒼勁超逸。岡巒曲折連綿,樹木茂密成蔭,水邊蜿蜒曲折還帶着村屋。盤繞的小路繞着山頂,斜斜延伸出去還有魚梁向東。走到路的盡頭,在山間找到了幽靜的居所,高大雄偉的建築臨着清澈的水渠。這到底是仙境還是佛地難以確定,但彷彿就是廬山的勝境。我又問黃應龍這畫如何,他大笑着說所言不虛。自己遠遊經歷真的不凡,曾見過廬山的真面目。五老峯像披上白袍,還有萬丈飛瀑如白玉虹霓。畫中的某些山丘溝壑都是他曾遊歷之地,在晴窗邊展開畫卷,這些景色依然眼熟。如今年老疲憊無法再去遊覽,只能對着畫常常進行臥遊了。慚愧我一直足不出戶,聽到他的這些話心中思緒悠悠。他高尚的情懷雖然近在咫尺卻讓我彷彿置身千里之外,我眼中頓時覺得少了一葉扁舟(想要遊山玩水的心境)。
賞析
這首詩圍繞着黃應龍所藏的巨然《廬山圖》展開。開篇先講黃應龍厭倦官職後家境貧寒,卻珍藏此畫,凸顯畫作珍貴。接着描寫作者對畫作真僞辨認的過程,表明不論真僞它都堪稱名跡,讚賞了畫作雖歷經歲月但神韻猶存、筆法高超。詩中細膩地描繪了畫作中的山水景緻,將岡巒、樹木、村舍、小路等一一呈現,展現出畫面的精妙。隨後借黃應龍之口,說出曾親見廬山實景,畫中諸多地方皆爲其舊遊之地,強調畫作逼真還原了廬山勝境。最後作者因自身足不出戶,聽友人講述,心生嚮往,既有對友人豐富遊歷的歆羨,又有對自然美景的渴望。整首詩將對畫作的描述、對友人情誼以及對自然山水的嚮往融合在一起,情感真摯,文筆精妙,意境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