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

· 貝瓊
月落江天黑,長風正怒號。 靈雞寒史次,別雁瞑呼曹。 擊拆征人起,鳴機織婦勞。 所思千里隔,十二碧峰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寒夜:寒冷的夜晚。
  • 貝瓊:(1314~1379) 初名闕,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別號清江。
  • 靈雞:報更的雞。
  • 寒史次:(hán shǐ cì)寒夜中依班次報時。史次,次序、位次 。
  • 別雁:離羣的大雁。
  • 瞑呼曹:在昏暗的夜色中呼喚同伴。瞑,昏暗;曹,同類、同伴。
  • 擊柝(tuò:敲梆子巡夜。亦喻戰事,戰亂。這裏指打更。
  • 徵人:指出徵的士兵。
  • 鳴機:即紡織機,因紡織時會發出聲音,所以叫鳴機。
  • 織婦:織布的婦女。
  • 十二碧峯:傳說中的巫山十二峯。這裏代指遙遠的地方。

翻譯

月亮已經落下,江水與天空一片黑沉沉,狂風正在猛烈地怒號呼嘯着。寒夜中的報更雞按照次序啼叫,離羣的大雁在昏暗夜色裏呼叫着同伴。打更聲響起,出征的士兵們起牀了,織布機作響,織布的婦人仍在辛勤勞作。我所思念的人遠在千里之外,如同隔着高聳的巫山十二峯那麼遙遠。

賞析

這首《寒夜》描繪了一幅寒夜的淒涼景象。開篇「月落江天黑,長風正怒號」描繪出寒夜的黑暗與陰森,狂風怒號更增添了悽慘的氛圍。「靈雞寒史次,別雁瞑呼曹」 通過靈雞與別雁的表現進一步突顯寒夜的孤苦和淒涼,奠定了詩作的哀傷基調。

中間兩聯「擊柝徵人起,鳴機織婦勞」,從自然轉到人事。徵人聞擊柝而起,反映了戰爭環境中戍邊生活的艱苦;織婦在寒夜中對着鳴機操勞,暗示了勞作的辛勞與生活的不易。這兩聯寫出了底層人民在寒夜中的生活苦難,情與景融爲一體。

尾聯「所思千里隔,十二碧峯高」 又回到自身,詩人將思念之人的距離用「千里隔」「十二碧峯高」形象地表現出來,既有對遠方之人的深長思念,又有一種無奈之感,餘韻悠長。整首詩意境開闊、情感深沉,充分展示了詩人對生活的觀察和對情感的細膩表達 。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