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汪以南閒居漫吟十首

· 方回
九關守虎豹,崇墉方言言。 餒也自其分,秉耒耕荒原。 江左瑜蓋輩,豈必賢虞翻。 湯網無厄羽,文治無困麟。 一物有疾痛,聖王視猶身。 如何杏壇上,鳴鼓攻門人。 材有善不善,大匠嚴選掄。 所以獲麟筆,有秋斯有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九關:指九重天門,比喻朝廷的嚴密守衛。
  • 虎豹:比喻兇猛的守衛或官員。
  • 崇墉:高大的城牆。
  • 言言:高大的樣子。
  • 餒也:飢餓。
  • 秉耒:手持農具。
  • 荒原:荒涼的土地。
  • 江左: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即今江蘇一帶。
  • 瑜蓋輩:指有才能的人。
  • 虞翻:三國時期吳國名臣,以直言敢諫著稱。
  • 湯網:比喻寬大的政策或法網。
  • 厄羽:指鳥類受困。
  • 文治:指以文化教育爲主的治理方式。
  • 困麟:指麒麟受困,比喻賢才受困。
  • 選掄:選拔。
  • 獲麟筆:指孔子因見麒麟而停止編寫《春秋》,比喻賢才的出現或重要事件的發生。

翻譯

朝廷的守衛如同九重天門般嚴密,城牆高大而威嚴。飢餓是自己的命運,我手持農具耕種荒涼的土地。江東那些有才能的人,難道一定比虞翻賢能嗎?寬大的政策不會讓鳥類受困,以文化教育爲主的治理方式也不會讓麒麟受困。聖明的君王對待每一種生物的疾苦都如同對待自己的身體一樣。爲何在杏壇之上,卻要鳴鼓攻擊那些門人呢?人才有好有壞,偉大的工匠會嚴格選拔。因此,當麒麟出現時,就意味着有秋天的收穫和春天的希望。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朝廷的嚴密守衛與個人的艱辛生活,表達了對人才選拔和社會治理的深刻思考。詩中,「九關守虎豹」與「秉耒耕荒原」形成鮮明對比,突顯了個人的無奈與朝廷的威嚴。後文通過對「湯網」、「文治」的讚美,以及對「獲麟筆」的期待,展現了作者對寬大政策和文治社會的嚮往,以及對人才選拔的重視。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體現了元代詩人方回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