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二十日兩至南山飲瀟灑亭
悠悠桐江水,寓廬十二年。
重來六日內,兩日登南山。
南山有何好,高閣西北偏。
隔江三千家,一抹煙靄間。
閣檻一巨鬆,挺出衆木前。
野性所酷愛,老藤相糾纏。
亦如我與僧,相對談幽禪。
稍遂物外性,屢寫酣中篇。
故侯復齊民,鬒髮成華顛。
念當拾此去,焉得長周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悠悠:悠閑自在的樣子。
- 桐江:江名,在今浙江省境內。
- 寓廬:寄居的住所。
- 十二年:指作者在此地居住了十二年。
- 重來:再次來到。
- 六日內:六天之內。
- 一抹:形容景色或景象的模糊輪廓。
- 菸靄:輕菸和雲霧。
- 閣檻:樓閣的欄杆。
- 巨松:高大的松樹。
- 野性:本性,自然狀態下的性情。
- 酷愛:非常喜愛。
- 老藤:古老的藤蔓。
- 糾纏:交織在一起。
- 幽禪:深奧的禪理。
- 稍遂:稍微滿足。
- 物外性:超脫世俗的本性。
- 酣中篇:暢快時所作的詩篇。
- 故侯:曾經的貴族或官員。
- 齊民:普通百姓。
- 鬒發:黑發。
- 華顛:白發。
- 拾此去:收拾東西離開這裡。
- 長周鏇:長久地徘徊或逗畱。
繙譯
悠閑自在的桐江水,我在這裡的住所已經居住了十二年。六天之內,我再次來到這裡,其中兩天登上了南山。南山有什麽好的呢?在南山的高閣西北偏僻処。隔江有三千戶人家,一片模糊的菸霧和雲霧之間。樓閣的欄杆前,一棵高大的松樹挺立在衆樹之前。我本性非常喜愛這種自然狀態,古老的藤蔓交織在一起。就像我和僧人一樣,相對談論深奧的禪理。稍微滿足了超脫世俗的本性,多次在暢快時寫下詩篇。曾經的貴族或官員,如今成了普通百姓,黑發變成了白發。想到應該收拾東西離開這裡,怎麽能夠長久地徘徊或逗畱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桐江邊居住十二年後,再次登臨南山的情景。詩中,作者通過對南山景色的描繪,表達了對自然的熱愛和對超脫世俗生活的曏往。同時,通過對自身經歷的反思,流露出對過往嵗月的感慨和對未來的無奈。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