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劉伯宣南昌

· 方回
西浙東江昔袂分,洪都湓浦忽相聞。 纔看陶令門前柳,卻憶滕王閣上雲。 何處魚蠻能避役,無邊鯨海尚行軍。 詩書胸次堪籌國,定不專憑柱後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袂分:衣袖分開,比喻離別。
  • 洪都:指南昌,古稱洪都。
  • 湓浦:即湓江,流經南昌的一條河流。
  • 陶令:指陶淵明,東晉時期的著名詩人,曾任彭澤令。
  • 滕王閣:位於江西南昌的一座著名古建築,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聞名。
  • 魚蠻:指漁民。
  • 鯨海:比喻大海。
  • 柱後文:指法律文書,這裡泛指文牘工作。

繙譯

昔日我們在西浙東江分別,如今在南昌和湓江邊突然再次聽到你的消息。 我剛剛看到陶淵明門前的柳樹,卻又想起了滕王閣上的雲彩。 不知道那些漁民能否逃避勞役,廣濶的海洋上仍有軍隊在行進。 胸中藏有詩書,足以籌劃國家大事,定不會衹依賴於文書工作。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唸以及對國家大事的關切。詩中通過廻憶與現實的交織,展現了詩人對往昔的懷唸和對未來的憂慮。詩人以陶淵明和滕王閣爲背景,巧妙地融入了對友人的思唸之情。後兩句則通過對漁民和海洋的描繪,隱喻了國家的動蕩和不安,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