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正月十三夜

· 方回
歌鼓猶聞治世音,逃喧愛寂自沈吟。 九衢翠鈿春□□,一室青燈夜獨深。 豈不凍雲開霽月,其如老眼異童心。 □□變幻涼州夢,便覺繁華勝似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歌鼓:指歌聲和鼓聲,這裏泛指音樂。
  • 治世音:指和平時期的音樂,寓意社會安定和諧。
  • 逃喧愛寂:逃離喧囂,喜愛寂靜。
  • 沈吟:沉思吟詠。
  • 九衢:指繁華的街道。
  • 翠鈿:指女子頭上的裝飾,這裏形容街道的繁華景象。
  • 春□□:此處文字缺失,意指春天的景象。
  • 青燈:指油燈,常用來形容夜晚的孤獨或清靜。
  • 凍雲:指嚴冬的雲,形容天氣寒冷。
  • 霽月:雨後天晴的月亮。
  • 其如:如何,怎樣。
  • 老眼異童心:老眼所見與童心所感不同,意指隨着年齡的增長,對事物的感受和看法發生了變化。
  • 變幻:變化無常。
  • 涼州夢:涼州,古代地名,這裏指夢境中的涼州,象徵着遙遠或虛幻的景象。
  • 便覺繁華勝似今:便覺得過去的繁華勝過現在。

翻譯

音樂和鼓聲依舊傳來和平時期的和諧之音,我逃離喧囂,喜愛寂靜,獨自沉思吟詠。繁華的街道上,女子們的裝飾在春天顯得格外耀眼,而我獨自一室,夜晚對着青燈,感受着深深的孤獨。雖然寒冷的雲層散開,露出了晴朗的月亮,但我這老眼所見與童心所感已大不相同。夢境中的涼州變幻無常,讓我覺得過去的繁華似乎勝過現在。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正月十三夜的感受,通過對音樂、街道、室內和天氣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過去繁華的懷念和對現實孤獨的感慨。詩中「歌鼓猶聞治世音」一句,既表達了對和平時期的嚮往,也暗示了現實的不如意。後文通過對「老眼異童心」的對比,深刻表達了隨着年齡的增長,對世界感受的變化。最後,以「涼州夢」和「繁華勝似今」作結,抒發了對過去美好時光的無限懷念。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