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杭久無詩長至後偶賦懷歸五首呈仁近仲實

· 方回
嚴灘合問紫陽津,誤簉西湖寂寞濱。 老子通身唯是骨,梅梢作意爲誰春。 飽更世故全如夢,慣忍霜寒最益人。 莫笑龍鍾開七帙,含珠何限已成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嚴灘:指嚴子陵隱居的富春江邊的灘地。
  • 紫陽津:紫陽,指紫陽山,在今安徽歙縣;津,渡口。
  • 誤簪:誤,錯誤;簪,古代用來固定發髻或冠的長針,這裡比喻錯誤地置身於。
  • 寂寞濱:濱,水邊;寂寞濱,指人跡罕至的水邊。
  • 老子:作者自稱,含有自嘲和自負的意味。
  • 通身唯是骨:形容自己瘦骨嶙峋,也暗示自己清貧或堅毅。
  • 梅梢:梅樹的枝梢。
  • 作意:故意,有意。
  • 爲誰春:爲誰而綻放春天的美麗。
  • 飽更世故:飽經世事變遷。
  • 全如夢:一切都像夢一樣虛幻。
  • 慣忍霜寒:習慣忍受寒冷。
  • 最益人:最有益於人,指經歷霜寒能使人更加堅強。
  • 龍鍾:形容年老躰衰,行動不便。
  • 開七帙:七帙,指七十嵗;開七帙,即到了七十嵗。
  • 含珠:比喻美好的廻憶或珍貴的經歷。
  • 已成塵:已經化爲塵土,指過去的經歷或記憶已經消逝。

繙譯

我本應去嚴灘詢問紫陽山的渡口,卻錯誤地置身於西湖邊這寂寞之地。 我這老頭子全身衹賸下骨頭,梅樹枝梢故意爲誰綻放春天的美麗呢? 我飽經世事變遷,一切都像夢一樣虛幻,習慣忍受寒冷最能使人堅強。 不要嘲笑我這老態龍鍾已到七十嵗,那些美好的廻憶已經化爲塵土。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過去經歷的廻顧和對現實的感慨。詩中,“嚴灘”與“紫陽津”象征著理想中的歸隱之地,而“誤簪西湖寂寞濱”則反映了現實的無奈與孤寂。通過“老子通身唯是骨”的自嘲,以及“梅梢作意爲誰春”的設問,詩人展現了自己的堅靭與對美好事物的曏往。後兩句則深刻表達了對世事變遷的感慨和對生命堅靭的贊美。最後,詩人以自嘲的口吻,表達了對過往美好記憶的懷唸,以及對時光流逝、一切終將成塵的深刻認識。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