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影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將來。
拼音

譯文

亭臺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童兒去打掃,可是花影怎麼掃走呢? 傍晚太陽下山時,花影剛剛隱退,可是月亮又升起來了,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

注釋

重重疊疊: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很濃厚。 瑤臺:華貴的亭臺。 幾度:幾次。 童:男僕。這兩句說,亭臺上的花影太厚了,幾次叫僕人掃都掃不掉。 收拾去:指日落時花影消失,好像被太陽收拾走了。 教:讓。一作“又”。 送將來:指花影重新在月光下出現,好像是月亮送來的。將,語氣助詞,用於動詞之後。這兩句說,太陽落了,花影剛剛消失,明月升起,它又隨着月光出現了。

《花影》是蘇軾著平起入韻七絕中的一首。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爲,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全詩借物抒懷,比喻新巧,意新語工,具有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吟詠花影,抒發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爲,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全詩自始至終着眼於一個“變”字,寫光的變化,寫花影的變化,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感情變化。 花影重重“上瑤臺”,這是寫影的動,隱含着光的動。爲什麼是“上”,而不是“下”,因爲紅日逐漸西沉了。幾度呼喚兒童,卻“掃不開”花影,寫影的不動,間接地表現了光的不動,光不動影亦不動,所以憑你橫掃豎掃總是“掃不開”的。太陽落山,花影剛剛被“收”拾去,月亮又將它“送”過來了,這一“收”一“送”是寫光的變化,由此引出一“去”一“來”影的變化。花影本是靜態的,詩人抓住了光與影的相互關係,着力表現了花影動與靜,去與來的變化,從而使詩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動態美。 花影本來很美,詩人卻“幾度呼童”去“掃”,原來詩人是用諷喻的手法,將重重疊疊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盤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無論怎樣努力,也把他們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來一批。“上瑤臺”寫花影移動,已含有鄙視花影之意;“掃不開”寫花影難除,更明現憎惡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屢次上書揭露也無濟於事,小人暫時會銷聲匿跡,但最終仍然會出現在政治舞臺上。“收拾去”寫太陽剛落,花影消失,大有慶幸之感;“送將來”寫明月東昇,花影再現,又發無奈之嘆。詩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陽落猶神宗崩,小人俱貶謫,明月升指改朝換代,小人不窮。 詩人巧妙將自己內心的感情變化寓於花影的變化之中,使詩作具有言近旨遠,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詩構思巧妙含蓄,比喻新穎貼切,語言也通俗易懂。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香靉(ài):香氣濃鬱。
  • 紫貂裘: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衣,代表高貴。
  • 繭紙:古代一種質地細膩的紙。
  • 銀鉤:比喻書法筆跡。
  • 白蘋洲:指水邊的美景。
  • 綸巾鶴氅(guān jīn hè chǎng):綸巾,古代一種頭巾;鶴氅,古代一種外套,兩者均指文人的服飾。
  • 薔薇露:指酒,因其香氣如薔薇花露。

繙譯

雲間的貴公子,玉骨般清秀橫溢於鞦日。十年間流落於冰雪之中,身上穿著香氣濃鬱的紫貂裘衣。燈火煇煌的春城近在咫尺,清晨夢見梅花的消息,用繭紙書寫著銀鉤般的書法。如今老眼昏花,倣彿麪對著白蘋洲的美景。

世間萬物,唯有酒能使人忘憂。閑適地計劃著一段歸鄕之旅,美景之中正適郃你這樣的君子。翠竹環繞的江村,月亮陞起,衹需穿上綸巾鶴氅,往來間亦顯得風流倜儻。醉意中揮灑著如薔薇露般的墨跡,灑滿了酒家樓。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貴公子流落異鄕的生活和心境。詩中通過“玉骨秀橫鞦”、“香靉紫貂裘”等詞句,展現了其高貴的身份和優雅的氣質。後文則通過“唯有酒,可忘憂”表達了對世俗的超脫和對自由生活的曏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自然美景的贊美。

蔡松年

金真定人,字伯堅,號蕭閒老人。父蔡靖,宋宣和末守燕山,降金。松年初爲元帥府令史,後隨軍攻宋。熙宗時,爲都元帥宗弼總軍中六部事。海陵王時,擢遷戶部尚書。海陵遷中都,徙榷貨務以實都城,復鈔引法,皆自松年啓之。官至右丞相,封衛國公。文詞清麗,尤工樂府,與吳激齊名,時號吳、蔡體。有《明秀集》。 ► 14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