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伯長待制

· 楊載
揮鞭遠過御溝斜,出院時時見暮鴉。 已入玉堂同視草,還趨瓊砌共觀花。 獸爐香繞窗前霧,蠟炬光搖帳底霞。 此去天津元不隔,何須八月泛靈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依照所和詩中的韻及其用韻的先後次序寫詩。
  • 伯長待制:人名,待制是官職名。
  • 御溝:流經皇宮的河道。
  • 玉堂:指翰林院。
  • 視草:校勘書籍。
  • 瓊砌:玉石臺階,指皇宮。
  • 獸爐:獸形的香爐。
  • 蠟炬:蠟燭。
  • 天津:指銀河。
  • 靈槎:傳說中能乘往天河的船筏。

翻譯

揮動馬鞭,遠遠地越過斜斜的御溝,每當離開宮院,總能見到暮色中的烏鴉。 曾經一同進入翰林院校勘書籍,也曾一起在皇宮中共賞花朵。 獸形的香爐中,香氣繚繞在窗前的霧氣裏,蠟燭的光芒在帳篷底下搖曳,如同霞光。 從這裏到銀河其實並不遙遠,何必等到八月才乘船去尋找天河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宮廷中的生活片段,通過「御溝」、「玉堂」、「瓊砌」等詞彙,展現了皇宮的富麗與神祕。詩中「獸爐香繞」與「蠟炬光搖」兩句,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宮廷夜晚的靜謐與溫馨。結尾的「天津」與「靈槎」則帶有浪漫的遐想,表達了詩人對遙遠天河的嚮往,同時也隱含着對現實世界的不捨與留戀。

楊載

楊載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楊載先祖楊建爲浦城人,父楊潛,南宋諸生。楊載生於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喪父,徙居杭州,博涉羣書,趙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戶部賈國英數薦於朝,以布衣召爲國史院編修官,與修《武宗實錄》。調管領系官海船萬戶府照磨,兼提控案牘。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復科舉,登進士第,授饒州路同知浮梁州事,遷儒林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歲。載以文名,自成一家,詩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楊仲弘詩》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