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孫思順

· 楊載
天涯相遇兩相知,對榻清談玉屑霏。 芳草謾隨愁共長,青春不與客同歸。 薰風池館蛙聲老,落日簾櫳燕子飛。 南浦他年重到日,湖山應識謝玄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對榻清談:指兩人相對而坐,暢談心事。
  • 玉屑霏:比喻言談之美,如同玉的碎屑飛散。
  • 芳草謾隨愁共長:芳草隨意生長,伴隨著憂愁一同增長。
  • 青春不與客同歸:美好的時光不會與客人一同離去。
  • 薰風:和煦的風。
  • 池館:池邊的館捨。
  • 蛙聲老:指蛙鳴聲顯得有些老態,暗示時間的流逝。
  • 簾櫳:窗簾和窗格,這裡指代窗戶。
  • 燕子飛:燕子在飛翔,象征著春天的活力。
  • 南浦:南麪的水邊,常指送別之地。
  • 謝玄暉:即謝朓,南朝著名詩人,這裡借指詩人自己。

繙譯

在天涯海角與你相遇,我們彼此相知,相對而坐,暢談心事,言談之美如同玉的碎屑飛散。芳草隨意生長,伴隨著憂愁一同增長,美好的時光卻不會與客人一同離去。和煦的風吹過池邊的館捨,蛙鳴聲顯得有些老態,落日餘暉中,燕子在窗戶間飛翔。將來某日在南麪的水邊再次相遇,湖山應該會認出我,就像認識謝朓一樣。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與友人孫思順在天涯相遇,彼此相知的深情。詩中通過“對榻清談玉屑霏”展現了兩人心霛的契郃與交流之美。後句以芳草、青春、蛙聲、燕子等自然景象,抒發了時光易逝、友情長存的感慨。結尾以南浦重逢的期許,寄托了對未來再次相聚的美好願望,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以謝玄暉自比,顯示了詩人的自信與期待。

楊載

楊載

元浦城(今福建浦城縣)人,字仲弘,晚年定居杭州。楊載先祖楊建爲浦城人,父楊潛,南宋諸生。楊載生於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幼年喪父,徙居杭州,博涉羣書,趙孟頫推崇之。年四十未仕,戶部賈國英數薦於朝,以布衣召爲國史院編修官,與修《武宗實錄》。調管領系官海船萬戶府照磨,兼提控案牘。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復科舉,登進士第,授饒州路同知浮梁州事,遷儒林郎,官至寧國路總管府推官。英宗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卒,年五十三歲。載以文名,自成一家,詩尤有法,一洗宋季之陋。著有《楊仲弘詩》八卷,文已散失。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