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鄭明德

· 顧瑛
我愛廛居鄭有道,屢辭徵幣臥鬆雲。 年來短髮籠紗帽,客至新詩寫練裙。 几上只留《招隱》賦,人前每讀《送窮》文。 清時已見文名盛,日日高車訪隱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廛居:指隱居在市井之中。
  • 徵幣:古代徵召人才時所贈送的禮物,這裏指官府的徵召。
  • 臥鬆雲:形容隱居山林,與自然爲伴。
  • 籠紗帽:指戴紗帽,紗帽是古代文人的常服。
  • 練裙:指書寫時所用的練字裙,即書寫用的布。
  • 《招隱》賦:古代文學作品,內容是召喚隱士出山。
  • 《送窮》文:古代文學作品,內容是送別貧窮,寓意希望擺脫困境。
  • 清時:指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時候。
  • 高車:指高官顯貴乘坐的車,這裏指高官顯貴。
  • 隱君:指隱居的君子,即隱士。

翻譯

我敬佩那位在市井中隱居的鄭有道,他多次拒絕官府的徵召,寧願躺在松樹下與云爲伴。近年來,他的頭髮已短,常戴着紗帽,客人來時,他便在練字裙上寫下新詩。他的桌上只留下《招隱》賦,而在人前,他常吟誦《送窮》文。在這樣一個政治清明的時代,他的文名已經很盛,每天都有高官顯貴來訪,探望這位隱居的君子。

賞析

這首作品讚美了鄭明德的隱士風範和高潔品格。詩中通過「屢辭徵幣臥鬆雲」展現了鄭明德對權貴的拒絕和對自然的嚮往,體現了他的高潔不羣。後文通過描述他的日常生活和文學創作,進一步強調了他的清高和才華。最後兩句則反映了社會對鄭明德的認可和尊重,同時也表達了對隱士生活的嚮往和讚美。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元代文人對隱逸生活的理想化追求。

顧瑛

元崑山人,一名德輝,又名阿瑛,字仲瑛,號金粟道人。年三十始折節讀書。築園池名玉山佳處,日夜與客置酒賦詩,四方學士鹹至其家。園池亭榭之盛,圖史之富,冠絕一時。嘗舉茂才,授會稽教諭,闢行省屬官,皆不就。張士誠據吳,欲強以官,乃去隱嘉興之合溪。母喪歸,士誠再闢之,遂斷髮廬墓。洪武初,徙濠梁卒。有《玉山璞稿》。 ► 1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