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袁仲野赴毗陵
儒吏不相得,異器如薰蕕。
儒視吏不屑,吏嫉儒爲仇。
俗儒不知變,譊譊孔與周。
事叢委不理,言大怍不酬。
嗟乎鉛槧生,謝此刀筆流。
安得經濟手,一洗吾儕羞。
當路有達官,鄰境逢仁侯。
留情案牘間,舉人拔其尤。
君抱汲古學,才識推兼優。
肯隨雞鶩爭,會偕鸞鵠遊。
高風動寥廓,茲土豈淹留。
獨憐老知己,青燈守荒丘。
不堪明時用,空懷當世憂。
斯文付後死,已矣復焉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薰蕕(xūn yóu):香草和臭草,比喻善惡、好壞。
- 譊譊(náo náo):爭論不休的樣子。
- 鉛槧(qiān qiàn):古代書寫工具,鉛指鉛筆,槧指木板。
- 刀筆流:指從事文書工作的官員。
- 達官:顯貴的官員。
- 仁侯:仁德的諸侯。
- 汲古學:指研究古代文獻學問。
- 雞鶩(wù):雞和鴨,比喻平庸之輩。
- 鸞鵠(luán hú):鳳凰和天鵝,比喻高潔之士。
- 寥廓(liáo kuò):空曠深遠。
- 案牘(dú):公文案卷。
- 舉人:科舉制度中的一個等級,指通過鄉試的考生。
- 拔其尤:選拔其中最優秀的人。
- 青燈:指孤寂的讀書環境。
- 荒丘:荒涼的山丘,比喻孤獨淒涼的境地。
翻譯
儒者和官吏之間不相得,就像香草和臭草一樣截然不同。儒者看不起官吏,官吏則視儒者爲仇敵。那些俗儒不知變通,爭論不休地堅持孔子和周公的教誨。他們事務繁雜卻無法處理,言辭誇大卻無法兌現。唉,那些從事文書工作的儒者,如何能與這些刀筆吏相比。如果有顯貴的官員,鄰近的仁德諸侯,他們會在公文案卷中留心,選拔其中最優秀的人才。你擁有研究古代文獻的學問,才識出衆。你不會與平庸之輩爭鬥,而會與高潔之士同行。你的高風亮節在廣闊天地中迴盪,這個地方怎能留住你。我獨自憐憫我的老朋友,他在孤寂的讀書環境中守着荒涼的山丘。他無法在清明時代得到重用,空懷對當世的憂慮。這份文化傳承給了後來的人,已經結束了,還有什麼可追求的呢。
賞析
這首作品深刻描繪了儒者與官吏之間的矛盾,以及儒者在現實中的困境。詩中,「儒吏不相得」一句,即點明瞭兩者之間的對立關係。通過「薰蕕」、「鉛槧生」與「刀筆流」的比喻,詩人形象地展示了儒者與官吏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上的差異。後文則通過對「汲古學」與「案牘間」的對比,表達了對儒者不被重用的遺憾,以及對文化傳承的憂慮。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詩人對時代變遷和文化傳承的深刻思考。
陸文圭
宋元間常州江陰人,字子方。博通經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歷、醫藥、算數之學。宋度宗鹹淳初,中《春秋》鄉選。宋亡,隱居城東,學者稱牆東先生。元仁宗延祐時,再中鄉舉。爲文融會經傳,縱橫變化,莫測其涯際,東南學者皆宗師之。朝廷數聘,以老疾辭。有《牆東類稿》。
► 658篇诗文
陸文圭的其他作品
- 《 留別袁伯長待制凌德庸少監周南翁待制諸公三絕句 》 —— [ 元 ] 陸文圭
- 《 江陰有桃源圖方圓尺許宮室人物如針粟可數相傳有仙宿民家刻桶板爲之一夕而成明日遁去友人以本遺餘戲題二絕 》 —— [ 元 ] 陸文圭
- 《 洛中鄭愨三伏之際率賓僚避暑於使君林取大蓮葉盛酒以簪刺葉令與柄通屈莖輪囷如象鼻焉傳吸之名碧筒杯故坡詩云 》 —— [ 元 ] 陸文圭
- 《 癸卯二月仲實諸人遊野外飲花下得家字 》 —— [ 元 ] 陸文圭
- 《 送羅秋崖 》 —— [ 元 ] 陸文圭
- 《 題三洲詩卷 》 —— [ 元 ] 陸文圭
- 《 題趙子德修屋疏二首 》 —— [ 元 ] 陸文圭
- 《 題金君澤家山飛雲圖 》 —— [ 元 ] 陸文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