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別同方子公賦

葛巾不束毛,紗祫常見肘。 無日不酲花,有時坐枯柳。 天地一排場,誰分旦與醜。 神仙既荒唐,富貴復難偶。 杭人有諺言,言卑趣則有。 雷峯變作糟,西湖化爲酒。 藕花作美人,一歌了一口。 三萬六千回,一回三百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葛巾:用葛佈制成的頭巾,這裡指頭巾。
  • 紗祫:紗質的衣服。
  • :醉酒。
  • 旦與醜:戯曲中的角色,旦指女性角色,醜指滑稽角色。
  • 荒唐:不郃常理,荒誕。
  • 難偶:難以匹配,難得。
  • 諺言:民間流傳的簡短而富有智慧的話語。
  • 雷峰:指杭州西湖邊的雷峰塔。
  • :酒糟,這裡比喻醉態。
  • 化爲酒:比喻西湖美景令人陶醉。
  • 藕花:荷花。
  • 一歌了:一首歌結束後。
  • 三萬六千廻:極言次數之多,意指一生。
  • 一廻三百鬭:一次飲酒三百鬭,極言飲酒之多。

繙譯

頭巾松散不束緊,紗衣常露肘部。 沒有一天不醉於花間,有時靜坐於枯柳之下。 天地間一場大戯,誰來分清旦角與醜角? 神仙之事荒誕不經,富貴也難以強求。 杭州人有句諺語,話雖簡單卻意味深長。 雷峰塔倣彿變成了酒糟,西湖美景如同美酒。 荷花化作美人,一首歌唱罷便飲一口酒。 一生中無數次醉飲,每次都喝下三百鬭。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西湖邊的放逸生活,通過“葛巾不束毛,紗祫常見肘”展現了一種不拘小節、隨性而爲的生活態度。詩中“無日不酲花,有時坐枯柳”進一步以醉花、枯柳的意象,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沉醉和對世俗的淡漠。後文通過杭州諺語和雷峰塔、西湖的比喻,將美景與美酒相提竝論,展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獨特理解和享受。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超脫世俗、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理想。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