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西山碧雲寺水亭上

涼夜水浸夢,枕上吹寒雨。 屢變而失真,江行聞篙櫓。 倏然聽松風,天月半山許。 舉首見仙人,雲中捉松鼠。 醒時月桂簾,窮階流一縷。 石竇激寒淙,空水互吞吐。 日日居朝市,閤眼見塵土。 始悟山中人,夢境亦清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篙櫓(gāo lǔ):指船槳和船櫓,這裏用來形容江上行船的聲音。
  • 倏然(shū rán):突然,迅速的樣子。
  • 石竇(shí dòu):石頭間的空隙,這裏指山間石縫。
  • 寒淙(hán cóng):寒冷的水聲。

翻譯

涼爽的夜晚,水聲似乎浸透了夢境,枕邊彷彿吹來寒雨。 夢中的聲音屢次變化,失去了真實感,彷彿聽到了江上行船的篙櫓聲。 突然間,松林中的風聲響起,天空中的月亮似乎就在半山腰。 擡頭一看,彷彿見到了仙人,在雲中捉松鼠。 醒來時,月光透過桂樹簾子,照在空蕩的臺階上,如同一縷流水。 石縫中的水聲激盪着寒意,空中的水汽與山間的水相互吞吐。 每天居住在繁華的都市,閉上眼睛就能看到塵土。 這才領悟到山中人的夢境,也是如此清晰。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西山碧雲寺水亭上的夜晚體驗,通過夢境與現實的交織,展現了山中的寧靜與超脫。詩中「涼夜水浸夢」一句,即以水聲入夢,營造出一種幽靜而神祕的氛圍。後文通過夢境中的聲音變化,以及醒來後對山中景色的細膩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塵世繁華的厭倦和對山中清靜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通過對自然聲音的捕捉和內心感受的抒發,傳達了一種超脫塵世、嚮往自然的情感。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