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湯湯(shāng shāng):形容水流大而急的樣子。
- 阪(bǎn):山坡,斜坡。
- 幽王:指周幽王,中國西周的第十二任君主,因荒淫無道、昏庸失政而著名。
翻譯
東邊的山嶺連着西邊的山嶺,秦地的鄉村接着漢地的鄉村。 市鎮和城池上空雲霧淡淡,古今的水流都是浩浩蕩蕩。 廢棄的遺址上耕作着斜坡地,歸來的樵夫在夕陽下交談。 亂世中的亡國之君也有等級之分,最差勁的要數週幽王。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華清宮遺址的描繪,展現了歷史的滄桑和變遷。詩中「東嶺復西嶺,秦鄉與漢鄉」描繪了地理的遼闊和歷史的深遠,「市城雲淡淡,今古水湯湯」則通過對比古今,表達了時間的流逝和不變的自然景象。後兩句「廢址耕斜阪,歸樵話夕陽」進一步以廢墟和夕陽下的樵夫對話,勾畫出一幅淒涼而又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結尾提到「亂亡猶有等,最劣是幽王」,則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表達了對昏庸無道君主的批判。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通過對自然和歷史的描繪,傳達了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和對昏君的批判。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
袁宏道的其他作品
- 《 和王以明山居韻 》 —— [ 明 ] 袁宏道
- 《 崤陵壁間見黃平倩詩悵然有懷和韻 》 —— [ 明 ] 袁宏道
- 《 和東坡梅花詩韻今年雪多梅開不甚暢爲花解嘲復以自解雲耳 》 —— [ 明 ] 袁宏道
- 《 題曾太史退如憨齋用十三覃韻 》 —— [ 明 ] 袁宏道
- 《 村居雜題 》 —— [ 明 ] 袁宏道
- 《 秋夜坐月水軒同龔散木劉繩之賦 》 —— [ 明 ] 袁宏道
- 《 燈下觀菊花影同社中諸友賦 》 —— [ 明 ] 袁宏道
- 《 德山簡劉憲使 》 —— [ 明 ] 袁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