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六日歸龍山同黃秉昭夜泊江上

渺渺鄉城一水懸,扁舟相約泛晴川。 移家十載翻疑客,旅泊三更未解眠。 名以龍山傳勝事,會當重九較居前。 明朝共試登高屐,寄語黃花着意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渺渺:形容水域遼闊無邊。
  • 鄉城:家鄉的城鎮。
  • 扁舟:小船。
  • 晴川:晴朗的江面。
  • 移家:搬家。
  • 十載:十年。
  • 翻疑客:反而感覺像是客人。
  • 旅泊:旅途中的停留。
  • 三更:深夜,古代將一夜分爲五更,三更爲深夜時分。
  • 龍山:地名,此處可能指龍山寺或龍山鎮。
  • 勝事:美好的事情。
  • 重九: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
  • 登高屐:登山用的木屐。
  • 黃花:菊花,重陽節時常用來象徵節日。
  • 着意妍:特意展現美麗。

翻譯

家鄉的城鎮在遠處,被一條江水所隔,我與黃秉昭一同乘小船在晴朗的江面上泛舟。搬家已有十年,卻感覺自己像是客人,深夜在旅途中停留,卻未能入睡。龍山因美好的事情而聞名,重陽節的聚會似乎比這還要早。明天我們將一同試穿登山的木屐,特意告訴菊花要展現它的美麗。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與友人黃秉昭在九月六日一同泛舟江上的情景,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旅途的感慨。詩中「渺渺鄉城一水懸」以遠景開篇,營造出一種遙遠而親切的氛圍。後文通過對「移家十載」和「旅泊三更」的對比,突出了詩人對家鄉的眷戀和對旅途的疲憊。結尾處提到重陽節的登高和黃花的美麗,預示着即將到來的節日活動,增添了詩意和期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和傳統節日的熱愛。

陳邦彥

陳邦彥

明廣東順德人,字令斌。爲諸生,意氣豪邁。福王時,詣闕上政要三十二事,格不用。唐王聿鍵讀而偉之。既即位,授監紀推官。未任,舉於鄉。以蘇觀生薦,改職方主事,監廣西狼兵,授贛州。至嶺,聞隆武帝敗,乃止。西行謁桂王,擢兵科給事中。旋聞桂王兵敗,避居山中。清兵破廣州,觀生死。邦彥乃與陳子壯密約,起兵攻廣州。兵敗入清遠,與諸生朱學熙據城固守。城破被執,不食五日,被害。永曆諡忠憫,贈兵部尚書。 ► 2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