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五日得三弟京闈第三報誌喜仍用散木韻踐前約也

四海論交遊,文場二十秋。 卷中生紫燄,鏡裏換霜頭。 古寺鄰宮月,寒淙響御溝。 高堂微啓齒,銷卻幾年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京闈:指京城的科擧考試。
  • 紫燄:紫色的光芒,這裡比喻才華。
  • 霜頭:白發,指年老。
  • 寒淙:冷冽的流水聲。
  • 禦溝:皇宮中的水溝。
  • 高堂:指父母。
  • 微啓齒:輕輕開口說話。

繙譯

在四海之內結交朋友,文場中度過了二十個春鞦。 卷中的文字如同生出紫色的光芒,鏡子裡映出的是已經斑白的頭發。 古老的寺廟鄰近皇宮,月光下,冷冽的流水聲在禦溝中響起。 父母輕輕開口說話,這一喜訊消除了多年的憂愁。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三弟在京城科擧考試中取得佳勣的喜悅之情。詩中,“卷中生紫燄”形象地描繪了三弟的才華橫溢,“鏡裡換霜頭”則暗含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後兩句通過描繪古寺、宮月、寒淙等意象,營造出一種靜謐而莊重的氛圍,最後以父母的一句輕語作結,表達了家庭因喜訊而帶來的寬慰與歡樂。

袁宏道

袁宏道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 169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