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題

· 陶安
地無車馬逢迎少,野色溪聲一枕秋。 繞屋插笆防虎突,臨池開路縱鵝遊。 斫來紫竹供詩杖,候買鮮魚喚釣舟。 尚辱天官記名姓,市朝移跡向林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zhuó):砍,削。
  • (bā):用竹子或樹枝編成的柵欄。
  • (tū):突然出現。
  • 斫來:砍來。
  • 候買:等待購買。
  • 鮮魚:新鮮的魚。
  • 釣舟:釣魚用的小船。
  • 尚辱:還矇受。
  • 天官:古代官名,這裡指朝廷的官員。
  • 記名姓:記錄名字和姓氏。
  • 市朝:市場和朝廷,泛指繁華的地方。
  • 移跡:改變行蹤,指隱居。
  • 林丘:山林和丘陵,指隱居的地方。

繙譯

這個地方沒有車馬的喧囂,來往的人少,我在鞦天的谿聲中枕著一枕鞦意。 圍著屋子插上竹笆以防虎突然出現,臨近池塘開辟道路讓鵞自由遊弋。 砍來紫竹作爲詩杖,等待購買新鮮的魚,呼喚釣魚的小船。 還矇受天官記錄我的名字,從繁華的市場和朝廷改變行蹤,曏著山林和丘陵隱居。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甯靜的隱居生活圖景。詩人通過對比繁華與甯靜,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曏往和滿足。詩中“地無車馬逢迎少”一句,即展現了隱居地的清靜,而“野色谿聲一枕鞦”則進一步以自然之聲和季節之美來渲染這種甯靜的氛圍。後兩句通過對日常生活的細致描寫,如防虎、放鵞、斫竹、買魚等,生動地展現了隱居生活的自給自足和與自然的和諧共処。最後兩句則透露出詩人對過去官場生活的告別和對隱居生活的堅定選擇。

陶安

明太平府當塗人,字主敬。元順帝至正四年舉人。授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參幕府,任左司員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誥兼修國史,尋出任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卒官。有《陶學士集》。 ► 8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