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六月十四夜起對月
羈人易爲感,久客難爲悅。
聞君中夜起,愛此林上月。
素影流軒墀,清光對城闕。
井上梧陰多,檐際露華結。
在物忌太盈,處圓先慮缺。
及此未圓時,冰壺坐自澈。
珍簟已迎涼,紈扇將辭熱。
輪滿即虧候,暑退成寒節。
並起千恨端,彌傷萬里別。
還寐復何如,佳期杳燕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羈人:旅人,在外漂泊的人。
- 軒墀:古代宮殿前的石階,這裏指月光照在臺階上。
- 城闕:城門兩旁的瞭望樓,這裏泛指城牆。
- 梧陰:梧桐樹的陰影。
- 露華:露水凝結成的珠狀物。
- 冰壺:比喻清澈透明的心境。
- 珍簟:珍貴的竹蓆。
- 紈扇:細絹製成的扇子。
- 輪滿即虧候:指月圓之後便是月缺,比喻事物達到頂峯後必然衰退。
- 暑退成寒節:指夏天過去,秋天來臨,天氣變冷。
- 杳:遙遠,不明確。
翻譯
旅人在外容易感到憂愁,長時間離家難以感到快樂。聽說你半夜起來,喜愛這林間的月光。月光照在臺階上,清冷的光輝對着城牆。井邊的梧桐樹影重重,屋檐下露水凝結。事物最忌諱太過圓滿,處於圓滿狀態時就要考慮缺失。在這還未圓滿的時刻,心如冰壺般清澈自明。珍貴的竹蓆已經帶來了涼意,細絹扇子即將告別炎熱。月圓之後便是月缺的時刻,夏天過去,秋天來臨。同時引發無數的憂愁,更加傷感於萬里之外的離別。再次入睡又有何意義,美好的相聚遙遙無期,如同燕越兩地相隔。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旅人在夜晚對月思鄉的情景,通過對月光的細膩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深深思念和對離別之痛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許多自然景象和比喻,如「素影流軒墀」、「井上梧陰多」等,增強了詩歌的意境和情感表達。同時,詩人通過對月亮圓缺、季節更替的觀察,抒發了對人生無常和離別之苦的深刻感悟,體現了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一首優秀的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