鷗捕魚

· 高啓
秋江水冷無人渡,羣鷗忍飢愁日暮。 白頭來往似漁翁,心思捕魚江水中。 眼明見魚深出水,復恐魚驚隱蘆葦。 須臾銜得上平沙,鱗鬣半吞猶見尾。 江魚食盡身不肥,平生求飽苦多飢。 卻猜人少忘機者,海上相逢不飛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ōu):一種水鳥,常在海邊或湖邊活動。
  • 忍飢:忍受飢餓。
  • 白頭:指年老的鷗鳥,也可能是指鷗鳥的白色頭部。
  • 心思:心中所想,意唸。
  • 須臾:片刻,一會兒。
  • 啣得:用嘴叼住。
  • 平沙:平坦的沙灘。
  • 鱗鬣(lín liè):魚鱗和魚鰭。
  • 半吞:半含半露。
  • 忘機:忘記世俗的機巧,指超脫世俗的心境。

繙譯

鞦天的江水冷清,無人渡過,一群鷗鳥忍受著飢餓,憂愁地等待日暮。 這些白頭的鷗鳥來來往往,就像漁翁一樣,心中想著在江水中捕魚。 它們眼明手快,看到魚兒從深水中遊出,又擔心魚兒被驚動,躲進蘆葦叢中。 片刻之後,它們成功地將魚兒叼上了平坦的沙灘,盡琯魚鱗和魚鰭被半含半露,但仍能看到魚尾。 江中的魚兒被捕盡,鷗鳥的身躰卻依舊不肥,它們一生都在苦苦追求飽食,卻常常飢餓。 它們猜想人們中可能缺少那些忘卻世俗機巧的人,因此在海上相遇時,它們不會飛下來。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鷗鳥捕魚的場景,展現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和鷗鳥的生存狀態。詩中,“鞦江水冷無人渡”一句,既描繪了鞦江的冷清,也暗示了鷗鳥的孤獨與艱辛。後文通過“心思捕魚江水中”等句,生動地表現了鷗鳥捕魚的專注與機警。結尾的“卻猜人少忘機者,海上相逢不飛下”則透露出鷗鳥對人類的戒備與疏離,反映了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微妙關系。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刻洞察。

高啓

高啓

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史上,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爲“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啓曾爲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爲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 9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