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言後作
高材多負憂,潔身易招累。
餘生本頑疏,何取當年忌。
守官郎署間,恆若臨高墜。
分過每自驚,名微久知愧。
中歲反故丘,三載甘斥棄。
秉操苟不堅,出處成二致。
復此還京邑,長路果顛躓。
赫赫明聖朝,賢俊駢足次。
懸爵待天庭,但非通時器。
人言敢誰尤,默默傷夙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高材:才學出衆的人。
- 負憂:承受憂慮。
- 潔身:保持自身清白。
- 招累:招致麻煩。
- 頑疏:愚鈍疏忽。
- 守官:擔任官職。
- 郎署:官署。
- 臨高墜:比喻處境危險。
- 分過:承擔過失。
- 名微:名聲不大。
- 反故丘:返回故鄉。
- 斥棄:被排斥、拋棄。
- 秉操:堅持操守。
- 出處:出仕與隱退。
- 二致:兩種不同的態度或選擇。
- 京邑:京城。
- 顛躓:跌倒,比喻遭遇挫折。
- 駢足次:並列,比喻人才衆多。
- 懸爵:懸賞的官職。
- 通時器:適應時勢的人才。
- 誰尤:責怪誰。
- 夙志:早年的志向。
翻譯
才學出衆的人常常承受着憂慮,保持清白的人容易招致麻煩。我這一生本就愚鈍疏忽,爲何還要忌諱當年的事情呢?在官署中擔任官職,總是感覺像站在高處隨時可能墜落。每當承擔過失時,總是自驚不已,名聲不大也早已感到慚愧。中年時我返回故鄉,甘願被排斥、拋棄了三年。如果堅持操守不夠堅定,出仕與隱退就成了兩種不同的選擇。再次回到京城,長路上果然遭遇了挫折。在輝煌的聖明朝代,賢能俊傑並列,懸賞的官職等待着天庭的安排,但那並非適應時勢的人才。人們的話我怎敢責怪誰,默默地傷感着早年的志向。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仕途坎坷和個人命運的深沉感慨。詩中,「高材多負憂,潔身易招累」一句,既是對才學之士命運的概括,也透露出作者對自身境遇的無奈。通過對「守官郎署」、「分過自驚」、「名微知愧」等細節的描寫,展現了作者在官場中的不安與自責。而「中歲反故丘,三載甘斥棄」則體現了作者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官場的失望。最後,作者以「赫赫明聖朝,賢俊駢足次」來對比自己的不得志,表達了對時勢的感慨和對個人命運的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情感深沉,展現了明代士人在動盪時局中的複雜心態。
高叔嗣
明河南祥符人,字子業。號蘇門山人。嘉靖二年進士。授工部主事,改吏部。歷稽勳郎中。出爲山西左參政,斷疑獄,人稱爲神。遷湖廣按察使。卒官。少受知李夢陽,與馬理、王道切磋文藝。有《蘇門集》。
► 144篇诗文
高叔嗣的其他作品
- 《 再調考功作二首 其一 》 —— [ 明 ] 高叔嗣
- 《 劉西陂先生按部洛陽道出小園 》 —— [ 明 ] 高叔嗣
- 《 觀遊人 》 —— [ 明 ] 高叔嗣
- 《 送別家兄張掖門時謫開州 》 —— [ 明 ] 高叔嗣
- 《 夜懐家兄時有七歌示叔嗣 》 —— [ 明 ] 高叔嗣
- 《 偶题 》 —— [ 明 ] 高叔嗣
- 《 再次真定城別陳秉中時自京西還 》 —— [ 明 ] 高叔嗣
- 《 太安阻雨有懷都下諸友 》 —— [ 明 ] 高叔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