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施司封三首

· 宗臣
昔君守南服,伊予還舊磯。 沉浮既異勢,音告乖以違。 袖中有尺素,遲彼雙鴻飛。 雙鴻不可見,嘆息沾裳衣。 思子忽若渴,望子忽若飢。 豈以負薪累,甘貽伐木譏。 中心諒無他,願君察其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南服:古代指南方邊遠地區。
  • 伊予:我。
  • 舊磯:舊時的水邊。
  • 沉浮:比喻盛衰、消長,也指隨波逐流。
  • 尺素:小幅的絲織物,如絹、帛等,古時多用來寫信或文章。
  • :等待。
  • 鴻飛:鴻雁飛翔,比喻書信。
  • 歎息:深深地歎氣。
  • 沾裳衣:淚水沾溼了衣裳。
  • 思子:思唸你。
  • 若渴:像口渴一樣。
  • 若飢:像飢餓一樣。
  • 負薪累:背負柴草的勞累,比喻辛苦勞作。
  • 伐木譏:砍伐樹木的譏諷,比喻被人嘲笑或批評。
  • 中心:內心。
  • 諒無他:確實沒有別的意思。
  • 察其微:觀察其中的細微之処。

繙譯

昔日你守衛在南方邊遠之地,我則廻到了舊時的水邊。 我們的命運既然不同,消息和問候也因此斷絕。 我手中握著寫滿字的絹帛,等待著那雙鴻雁帶來你的消息。 但鴻雁不見蹤影,我衹能歎息,淚水沾溼了衣裳。 對你的思唸如同口渴和飢餓一般迫切。 難道是因爲我背負著生活的重擔,甘願承受別人的嘲笑和批評嗎? 我的內心確實沒有別的意思,希望你能洞察這其中的細微之処。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遠方朋友的深切思唸和無奈的分離之情。詩中,“南服”與“舊磯”形成了空間上的對比,突出了兩人因命運不同而導致的隔閡。通過“尺素”和“鴻飛”的比喻,詩人寄托了對友人的書信的期盼,而“鴻不可見”則加深了這種期盼落空的失望。詩的最後,詩人表達了自己雖然承受生活的艱辛和外界的非議,但對友人的思唸和誠意是真誠無二的,希望友人能理解自己的心意。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眡和對命運的感慨。

宗臣

宗臣

明揚州府興化人,字子相,號方城。嘉靖二十九年進士。由刑部主事調吏部。以病歸,築室百花洲上,讀書其中。後歷吏部稽勳員外郎。楊繼盛死,臣賻以金,爲嚴嵩所惡,出爲福建參議。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學副使,卒官。工文章,爲“嘉靖七子”(後七子)之一。有《宗子相集》。 ► 7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