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孝猿圖

· 方回
攫果實飢嗛,三聲淚沾裳。 尼居曾子侍,寧甘讀此章。 不食痛所生,乃能善居喪。 林端有返哺,未敵烏衣郎。 面故可顏彪,臂豈徒李廣。 泣血同高柴,託音異原壤。 謂當葬其母,山林縱之往。 勿復絆諸籠,充此兒女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jué):抓取。
  • (qiàn):滿足口腹之慾。
  • 尼居:指孔子。
  • 曾子:孔子的弟子。
  • 顏彪:指顏回,孔子的弟子。
  • 李廣:漢代名將。
  • 高柴:孔子的弟子,以孝聞名。
  • 原壤:孔子的弟子,以孝聞名。
  • (bàn):束縛。

翻譯

抓取果實以滿足飢餓,三聲哀鳴淚溼衣裳。 孔子曾與曾子同坐,難道不願讀這篇章? 不吃食物因痛惜所生,方能善於守喪。 林間有反哺之鳥,仍不及烏衣少年。 面容可比顏回,手臂不輸李廣。 泣血與高柴同悲,託音卻與原壤異。 應當葬其母,山林任其自由去往。 不要再將它束縛於籠中,滿足這兒女的賞玩。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孝猿的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孝道的推崇和對自然生靈的同情。詩中,「攫果實飢嗛,三聲淚沾裳」生動描繪了孝猿的悲慘境遇,而「尼居曾子侍,寧甘讀此章」則借孔子與曾子的典故,強調了孝道的重要性。後文通過對顏回、李廣等歷史人物的比喻,以及與高柴、原壤的對比,進一步抒發了對孝猿的同情與對自由的嚮往。最後,作者呼籲不應將孝猿束縛於籠中,而應讓其迴歸自然,體現了對生命尊嚴的尊重。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