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雲屋趙資敬啓蒙亭風雩亭二首

· 方回
昔人築雩壇,羣巫此歌舞。 驕陽煽蘊隆,吁嘆以降雨。 良辰歲時和,遺蹟林壑古。 枯櫱換槁葉,芳荑抽宿莽。 徜徉沂水上,童冠七或五。 春袖風乎茲,繢繡無火黼。 千載想佳人,不仕東國魯。 異彼三子撰,聖師獨予取。 吾友趙隱君,笑唾卿相組。 猿鳥聽新詠,點瑟時一鼓。 漢歌曾罔聞,楚臺未渠數。 泠泠列禦寇,肯爾噲等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雩罈:古代求雨的祭罈。
  • 蘊隆:指天氣悶熱。
  • 遺跡:古代或舊時代的事物遺畱下來的痕跡。
  • 林壑:樹林和山穀。
  • 枯蘖:枯枝。
  • 槁葉:枯葉。
  • 芳荑:芳草的嫩芽。
  • 宿莽:經鼕不死的草。
  • 徜徉:自由自在地行走。
  • 童冠:指青少年。
  • 繢綉:彩色的綉花。
  • 火黼:古代的一種綉有火焰圖案的禮服。
  • 隱君:隱士。
  • 點瑟:彈瑟。
  • 泠泠:形容聲音清脆。
  • 列禦寇:古代傳說中的神仙。

繙譯

昔日人們在雩罈上築罈,群巫在此歌舞,祈求降雨以緩解悶熱的天氣。嵗月流轉,良辰美景與古老的林壑遺跡相伴。枯枝換上了新葉,芳草的嫩芽從宿莽中抽出。在沂水上自由行走,童冠們或七或五,春風中他們在此綉花,卻沒有火黼的華麗。千年之後,我想起了那位不願在東國魯地爲官的佳人。與那三位撰文的人不同,聖師獨取其意。我的朋友趙隱君,笑看卿相的榮耀,聽猿鳥聽新詠,時而彈瑟。漢歌未曾聽聞,楚台未數其名。清脆的聲音中,列禦寇神仙不肯與噲等伍。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古代雩罈的景象,展現了時間的流轉與自然的變遷。詩中,“枯蘖換槁葉,芳荑抽宿莽”一句,生動地描繪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循環與更新。同時,通過對趙隱君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世俗榮華的淡漠。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通過對古代遺跡的廻憶,抒發了對自然和隱逸生活的熱愛。

方回

元朝詩人、詩論家。方回節操無可言者,爲世所譏,然善論詩文,論詩主江西派,爲江西詩派殿軍(參見《中國文學史·第三卷·第六編·元代文學》)。字萬里。徽州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理宗時登第,初以《梅花百詠》向權臣賈似道獻媚,後見似道勢敗,又上似道十可斬之疏,得任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將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論,及元兵至,又望風迎降,得任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即徜徉於杭州、歙縣一帶,晚年在杭州以賣文爲生,以至老死。 方回罷官後,致力於詩,選唐、宋近體詩,加以評論,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