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趙子昂提調寫金經
青藜夜照玉堂直,外補已至二千石。
不合自以藝能累,天下善書今第一。
魏晉力命王略帖,摹臨有過無不及。
真行草外工篆隸,兼有與可伯時癖。
小者士庶攜卷軸,大者王侯擲縑帛。
門前踏斷鐵門限,苦向王孫覓真跡。
有時乘興掃龍蛇,圖畫紙素動成疋。
有時厭俗三嘆息,何乃以此爲人役。
如池如溝棄殘墨,如冢如陵堆敗筆。
太湖西畔鬆雪齋,七絃風清碧山碧。
桃花水肥釣鱖魚,春雨春風一蓑笠。
胡爲拾此復塵埃,鳴鞭更上金臺驛。
白馬四十二章來,一大藏今五千帙。
訂訛補訛重繕寫,金字琅函較甲乙。
考工記屬冬官卿,潤文使專宰相職。
北門學士董此事,一儒迥勝緇輩百。
精神如玉鬢如漆,天上知己密如櫛。
省臺要官俱可得,還自管城子中出。
右軍寫經博白鵝,孰與明時見數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青藜:古代用來點火的竹製器具。
- 玉堂:指宮廷中的翰林院。
- 外補:指外放任職。
- 二千石:古代官職的俸祿等級,這裏指高級官員。
- 藝能:技藝才能。
- 魏晉力命王略帖:指魏晉時期的書法作品。
- 摹臨:模仿臨摹。
- 真行草:書法的三種字體。
- 篆隸:古代的兩種字體。
- 與可伯時癖:指對書法的特別愛好。
- 士庶:士人和普通百姓。
- 縑帛:古代的絲織品,常用來寫字。
- 鐵門限:指非常堅固的門檻,比喻難以逾越的界限。
- 龍蛇:比喻書法的筆勢。
- 圖畫紙素:指繪畫和書法的材料。
- 動成疋:指作品完成後被珍視。
- 三嘆息:多次嘆息,表示無奈或不滿。
- 爲人役:爲他人服務。
- 如池如溝:形容墨跡之多。
- 如冢如陵:形容堆積如山。
- 鬆雪齋:趙孟頫的書齋名。
- 七絃:指古琴。
- 碧山碧:形容山水之美。
- 桃花水:春天的河水。
- 釣鱖魚:釣魚。
- 春雨春風:春天的景象。
- 鳴鞭:揮動馬鞭。
- 金臺驛:指高級的驛站。
- 白馬四十二章:指佛教經典。
- 一大藏:指佛教的大藏經。
- 五千帙:指大量的書籍。
- 訂訛補訕:校正錯誤,補充缺失。
- 金字琅函:用金字書寫的珍貴書籍。
- 甲乙:指書籍的等級。
- 考工記:古代的一部書。
- 冬官卿:古代官職。
- 潤文使:負責潤色文字的官員。
- 北門學士:指翰林院的學者。
- 緇輩:指僧侶。
- 精神如玉鬢如漆:形容精神狀態和外貌。
- 密如櫛:形容關係緊密。
- 省臺要官:指高級官員。
- 管城子:指筆。
- 右軍:指王羲之,古代著名書法家。
- 博白鵝:指王羲之以書法換取白鵝的故事。
翻譯
趙子昂在宮廷中夜以繼日地工作,外放任職已達到高級官員的地位。他不應該因爲自己的技藝而受到牽累,因爲他的書法在當今天下無人能及。他模仿魏晉時期的書法作品,無論是真、行、草還是篆隸,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的書法愛好與可伯時相似,小到士人和普通百姓都帶着卷軸來求字,大到王侯都用珍貴的絲織品來交換。他的門前踏破了堅固的門檻,人們苦苦尋求他的真跡。有時他乘興揮毫,作品完成後就被珍視。有時他厭倦了這種生活,嘆息自己爲何要爲人服務。他的墨跡多得像池塘和溝渠,廢棄的筆堆積如山。在太湖西畔的鬆雪齋,七絃琴聲在碧山碧水中迴盪。在桃花盛開的河邊,他釣魚,享受春雨春風。爲何還要回到塵埃中,揮動馬鞭前往高級的驛站。他帶回了佛教經典,校正補充,用金字書寫,整理成珍貴的書籍。他考究古代的書籍,潤色文字,作爲翰林院的學者,他的價值遠超僧侶。他的精神狀態和外貌都很好,與天上的知己關係緊密。他可以成爲省臺的高級官員,這一切都源自他的筆下。王羲之曾用書法換取白鵝,但趙子昂在明朝的成就更爲顯著。
賞析
這首詩讚美了趙子昂的書法藝術和他在官場上的成就。詩中詳細描述了趙子昂的書法技藝,以及他的作品如何受到人們的追捧。同時,也表達了對趙子昂選擇繼續在官場中奮鬥的理解和尊重。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寫,展現了趙子昂的藝術成就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