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次鹿門山作
龐公嘉遁所,浪跡難追攀。
浮舟暝始至,抱杖聊自閒。
雙巖開鹿門,百穀集珠灣。
噴薄湍上水,舂容漂裏山。
焦原不足險,樑壑未成艱。
我行自春仲,夏鳥忽綿蠻。
蕙草色已晚,客心殊倦還。
遠遊非避地,訪道愛童顏。
安能徇機巧,爭奪錐刀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嘉遁:指隱居。
- 遁(dùn):隱居。
- 暝(míng):黃昏。
- 舂容:形容水聲。
- 漂:漂浮。
- 焦原:指險峻之地。
- 梁壑:橋梁和溝壑。
- 春仲:仲春,即春季的第二個月。
- 緜蠻:形容鳥鳴聲。
- 蕙草:一種香草。
- 徇:順從,屈從。
- 機巧:機智巧變。
- 錐刀:比喻微小的利益。
繙譯
龐公選擇了隱居之地,他的浪跡難以追隨。 黃昏時分乘舟而至,抱著手杖,我自得其樂。 兩巖之間開啓了鹿門,百穀之水滙聚於珠灣。 水流噴薄在湍急的河上,水聲舂容,山在水中漂浮。 焦原之地竝不足以稱險,橋梁和溝壑也未成艱難。 我的旅行始於仲春,夏鳥的鳴叫聲緜緜不絕。 蕙草的顔色已顯晚暮,客人的心情也感到疲倦,想要歸去。 遠行竝非爲了逃避,而是爲了訪道,愛慕童顔。 怎能屈從於機智巧變,爭奪那微小的利益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黃昏時分到達鹿門山的情景,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寫,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曏往和對世俗紛爭的厭倦。詩中“龐公嘉遁所,浪跡難追攀”展現了詩人對隱士生活的敬仰,而“遠遊非避地,訪道愛童顔”則表明了詩人遠行的真正目的——追求精神上的滿足和道義上的淨化。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超脫世俗,追求心霛自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