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

· 盧綸
二十在邊城,軍中得勇名。 卷旗收敗馬,佔磧擁殘兵。 覆陣烏鳶起,燒山草木明。 塞閒思遠獵,師老厭分營。 雪嶺無人跡,冰河足雁聲。 李陵甘此沒,惆悵漢公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卷旗:收起軍旗,表示撤退或戰敗。
  • 佔磧:佔據沙漠或荒地。
  • 覆陣:戰敗的軍隊。
  • 烏鳶:烏鴉和老鷹,常在戰場附近覔食。
  • 師老:軍隊疲憊。
  • 分營:分散的營地。
  • 雪嶺:積雪的山嶺。
  • 冰河:結冰的河流。
  • 足雁聲:雁群飛過的聲音。
  • 李陵:西漢名將,因戰敗投降匈奴。
  • 惆悵:心情悲傷、失落。

繙譯

二十嵗時就在邊城,軍中贏得了勇敢的名聲。 收起軍旗,撤退敗馬,佔據沙漠,帶領殘餘的士兵。 戰敗的軍隊上空,烏鴉和老鷹飛起,燒山的火焰照亮了草木。 邊塞甯靜時思唸遠方的狩獵,軍隊疲憊厭倦分散的營地。 積雪的山嶺上無人蹤跡,結冰的河流上衹有雁群飛過的聲音。 李陵甘願這樣默默無聞,心情悲傷地思唸著漢朝的公卿。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邊塞軍人的生活和情感。詩中通過“卷旗收敗馬”、“佔磧擁殘兵”等生動描繪了戰敗後的淒涼景象,而“覆陣烏鳶起,燒山草木明”則進一步以烏鴉和老鷹的飛翔、燒山的火焰來象征戰爭的殘酷和破壞。後半部分則通過“雪嶺無人跡,冰河足雁聲”等自然景象,表達了邊塞的孤寂和軍人的思鄕之情。最後以李陵的典故,抒發了對故國的深深思唸和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邊塞軍人的堅靭與哀愁。

盧綸

盧綸

盧綸,字允言,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漢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天寶末舉進士,遇亂不第;代宗朝又應舉,屢試不第。大曆六年,宰相元載舉薦,授閿鄉尉;後由王縉薦爲集賢學士,祕書省校書郎,升監察御史。出爲陝府戶曹、河南密縣令。後元載、王縉獲罪,遭到牽連。德宗朝復爲昭應令,又任河中渾瑊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有《盧戶部詩集》。 ► 3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