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花二首

· 沈周
撲面吹衣雪點晴,亂紛紛地亞夫營。 借風爲力終無賴,與水何緣卻託生。 看雀啅金新蕊破,愛蜂撩玉小團輕。 踏歌女子空連臂,喚不歸來信薄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楊花:即柳絮。
  • 撲面吹衣:形容柳絮飄飛,落在衣服上。
  • 雪點晴:比喻柳絮像雪一樣點綴在晴朗的天空。
  • 地亞夫營:地亞夫,疑爲地名,具體不詳;營,指軍營。這裏形容柳絮亂飛,如同軍營中的景象。
  • 借風爲力:依靠風的力量。
  • 終無賴:終究是不可靠的。
  • 與水何緣:與水有什麼關係。
  • 卻託生:反而依託於水而生。
  • 看雀啅金新蕊破:啅(zhuó),鳥啄食;金新蕊,指新開的花蕊。形容鳥兒啄食新開的花蕊。
  • 愛蜂撩玉小團輕:撩(liāo),挑逗;玉小團,形容花蕊小巧如玉。形容蜜蜂挑逗小巧如玉的花蕊。
  • 踏歌女子空連臂:踏歌,古代一種邊跳邊唱的舞蹈;空連臂,形容女子跳舞時手臂相連,但內心空虛。
  • 喚不歸來信薄情:喚不歸來,指無法喚回;信薄情,指確實薄情。形容女子薄情,無法被喚回。

翻譯

柳絮如雪花般撲面而來,點綴着晴朗的天空,亂紛紛地飛舞,彷彿是地亞夫軍營中的景象。它們藉助風的力量,終究是不可靠的,與水又有什麼關係,反而依託於水而生。看那鳥兒啄食着新開的花蕊,蜜蜂挑逗着小巧如玉的花蕊。踏歌的女子們手臂相連,內心卻空虛無比,無法喚回她們,確實是薄情啊。

賞析

這首作品以柳絮爲切入點,通過生動的意象和細膩的描繪,展現了春天的景象和情感。詩中,「撲面吹衣雪點晴」一句,既描繪了柳絮的輕盈飄逸,又賦予了它們如雪般的純潔美感。後文通過對柳絮與風、水關係的探討,以及對鳥兒、蜜蜂與花蕊互動的描寫,進一步豐富了春天的畫面。結尾處,詩人借踏歌女子的形象,抒發了對薄情之人的無奈和感慨,使詩歌的情感層次更加豐富。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