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樗

· 沈周
材氣俱偏性亦偏,偶乘雨露覺喬然。 參天無象鸞凰遠,借日爲陰燕雀便。 只好沉溝終作斷,不應當路久妨賢。 蹶之可宥曾非楮,且把功名付爨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大樗:一種高大的樹木,樗(chū)。
  • 材氣:指樹木的材質和氣質。
  • 俱偏:都偏向一邊,不平衡。
  • 乘雨露:受到雨露的滋潤。
  • 喬然:高聳的樣子。
  • 參天:高聳入雲。
  • 無象:沒有形象,難以形容。
  • 鸞凰:傳說中的神鳥,比喻高貴的人或物。
  • 借日爲陰:藉助陽光形成陰影。
  • 燕雀:小鳥,比喻平凡的人或物。
  • 沉溝:沉入溝渠,比喻被埋沒。
  • :斷絕,指樹木被砍伐。
  • 當路:擋在路上。
  • 妨賢:妨礙賢人,指阻礙有才能的人發展。
  • 蹶之:跌倒,這裏指樹木倒下。
  • :寬恕,原諒。
  • 非楮:不是楮樹,楮(chǔ)。
  • 爨煙:炊煙,這裏指被用作柴火。

翻譯

這棵大樗樹,材質和氣質都不平衡,偶然間受到雨露的滋潤,顯得格外高聳。它雖然高聳入雲,卻難以形容其形象,高貴如鸞凰也遠離它;它藉助陽光形成陰影,讓平凡的燕雀得以棲息。它只適合沉入溝渠,最終被砍伐,不應該擋在路上,妨礙賢人。即使它倒下了,也值得被寬恕,因爲它並非無用之物,而是可以被用作柴火,成就一番功名。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大樗樹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樹木命運的思考。詩中,大樗樹雖然高大,但材質和氣質都不平衡,難以成爲棟樑之材。然而,它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即使被砍伐,也可以用作柴火,成就一番功名。這反映了作者對自然界萬物平等、各有其用的思想。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一種豁達和寬容的態度,即使大樗樹倒下了,也值得被寬恕,因爲它並非無用之物。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中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