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補官

· 沈周
冠冕耀通衢,羅綺照芳春。 珂馬等列侯,洋洋意氣新。 觀者嘆且信,黃金能貴人。 黃金本假借,觀人自失真。 窮閭處約子,讀書苦長勤。 書聲振悲風,莫次甑中塵。 敝褐三十年,一紱難賁身。 問子何事此,好義已忘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冠冕:古代官員的帽子,這裏指代官員。
  • 通衢:四通八達的大道。
  • 羅綺:華麗的絲織品,這裏形容衣着華麗。
  • 珂馬:裝飾華麗的馬匹。
  • 等列侯:與列侯相等,指地位顯赫。
  • 窮閭:貧窮的街巷。
  • 處約子:生活在貧困中的子弟。
  • 甑中塵:甑是古代的蒸飯器具,甑中塵指長時間未使用而積滿灰塵,比喻生活貧困。
  • 敝褐:破舊的粗布衣。
  • 一紱:一根細帶,這裏指微薄的官職。
  • 賁身:使自己顯貴。

翻譯

官員們穿着華麗的衣裳,在大道上光彩奪目,春天的芳香映照着他們的羅綺。裝飾華麗的馬匹,地位顯赫,意氣風發,顯得格外新鮮。旁觀者既感嘆又相信,黃金能夠使人顯貴。然而黃金本來是借來的,觀察他人時卻失去了真實。

在貧窮的街巷中,有一個勤奮讀書的貧困子弟,他的書聲在悲風中迴盪,無暇顧及家中甑裏積滿的灰塵。他穿着破舊的粗布衣,已經三十年,卻連一根細帶(微薄的官職)也難以獲得,使自己顯貴。問他爲何如此,他好義已經忘卻了貧窮。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官員的顯赫與貧困子弟的艱辛,揭示了社會的不公與人生的無奈。詩中,「冠冕耀通衢,羅綺照芳春」描繪了官員的華麗與顯赫,而「窮閭處約子,讀書苦長勤」則展現了貧困子弟的勤奮與困苦。詩人通過這種對比,表達了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和對貧困子弟的深切同情。同時,詩中也蘊含了對「黃金能貴人」這一社會現象的批判,指出真正的價值不應僅僅基於物質的富足,而應更多地關注人的內在品質和努力。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