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楊宮詹與屠太宰論事劄子

· 沈周
古諫無專職,士庶獲胥通。 今者置有位,非位默而恭。 卿相曷其然,出納代天工。 宮詹此札子,責善太宰公。 辭嚴氣則直,讀之聲渢渢。 韓論及歐書,異代而合蹤。 既可扶國是,抑竭朋友忠。 百年無此言,友道從而隆。 朝廷罰臺給,株連班直空。 宰公乞攝曠,奏上何匆匆。 略弗涉救援,於是涉迎逢。 急彼故緩此,意外有牢籠。 人情鄙茲疏,詆訕紛詾詾。 臺爲風紀御,給本絲綸總。 朝廷託耳目,立法由祖宗。 官小系則大,責重望乃崇。 愆忒以之律,邪佞以之攻。 從則如水流,不從如水壅。 士氣要在養,養則其氣充。 折沮失謇諤,使之抱喑聾。 天王本聖明,宰公實股肱。 信之如蓍龜,可以定吉凶。 慷慨能行義,豈曰無優容。 難解者彭王,喜怒注宸衷。 程罪終見釋,鉞幸終弗庸。 公議皎如日,曉及三尺童。 豈宰顧不諒,而弗及童蒙。 朝廷行是罰,名以懲不供。 因攝以寓援,何不鑑觸龍。 乞漿或得酒,求魚庶離鴻。 言患不至此,何患聽弗聰。 所惜在諫垣,兩挫一歲中。 歲來其娓娓,履霜愴凌凍。 不可視朝廷,長有拒諫風。 鳳鳥吝不鳴,若鳴致時雍。 匪爲羣諫地,自樹弼亮功。 其日舉傳奉,逮諫適相同。 奏名四十員,珂馬耀長衝。 胥靡共趨走,俛默不敢顒。 觀者謂不祥,道議起如蜂。 其責將誰歸,未可謝匪躬。 當憫時不平,亦可悲人窮。 不鳴豈瓦雞,不應豈木鐘。 豈待七年發,救焚必征彸。 但恐緩不及,激切有緘封。 令人思三原,當此熱心胸。 陳乞惟恐後,剴切期必從。 皎皎歌白駒,一往無留蹤。 江湖渺吾憂,其言不可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胥通:互相通達。
  • 出納:指官吏的職務,負責朝廷的文書出入。
  • 札子:古代的一種文書形式。
  • 渢渢:形容聲音洪亮。
  • 韓論及歐書:指韓愈的論說和歐陽修的書法,兩者都是文學藝術的典範。
  • 詆訕:詆譭嘲笑。
  • 詾詾:形容議論紛紛。
  • 攝曠:暫時攝政。
  • 牢籠:比喻策略或計謀。
  • 謇諤:直言不諱。
  • 喑聾:沉默不語。
  • 蓍龜:古代占卜用的蓍草和龜甲,比喻重要的決策依據。
  • :古代的一種兵器,這裏指刑罰。
  • 珂馬:裝飾華麗的馬。
  • 胥靡:指普通百姓。
  • :仰望。
  • 緘封:密封。
  • 剴切:切實,懇切。

翻譯

古代的諫言沒有專門的職位,士人和百姓都可以互相通達。現在設置了專門的職位,不在其位的人則保持沉默和恭敬。卿相們如何能做到這一點,是通過負責朝廷的文書出入來代行天命。宮詹的這份札子,是爲了責備太宰公。言辭嚴厲而氣勢直率,讀起來聲音洪亮。韓愈的論說和歐陽修的書法,雖然時代不同但都留下了卓越的足跡。這既可以扶持國家的正義,也可以表達對朋友的忠誠。百年間沒有這樣的言論,朋友之間的道義因此而興盛。

朝廷對臺給的懲罰,導致班直空缺。太宰公請求暫時攝政,奏章上得非常匆忙。他忽略了救援,反而涉及了迎合。他急於處理那些事情而故意拖延這裏,意外地使用了策略。人們對此感到鄙視,紛紛議論和嘲笑。臺是風紀的守護者,給則是絲綸的總管。朝廷將耳目託付給他們,立法是祖宗的遺訓。官職雖小但關係重大,責任重則期望高。通過他們來規範過失,攻擊邪佞。如果順從就像水流一樣自然,不順從則像水被堵塞。士氣需要培養,培養則氣充。如果壓抑失去直言,就會使他們沉默不語。

天子本是聖明的,太宰公是重要的助手。信任他們就像占卜用的蓍草和龜甲,可以決定吉凶。慷慨能行義,怎能說沒有優容。難以解決的是彭王的喜怒,這影響了天子的決策。程的罪最終被釋放,刑罰最終沒有實施。公議如日中天,連三尺童子都明白。難道太宰公不理解,而不如童子明白。朝廷執行這樣的懲罰,名義上是懲戒不供。通過攝政來寓含援助,爲何不借鑑觸龍的例子。乞求漿水或許能得到酒,求魚或許能離開鴻。言患不必到此地步,何必擔心聽不見。

可惜在諫垣,一年中兩次受挫。歲月來來去去,履霜感到寒冷。不可讓朝廷長期有拒諫的風氣。鳳鳥吝嗇不鳴,如果鳴叫則時代和諧。不僅是爲了羣諫之地,也是爲了樹立輔佐的功勳。那天舉薦的奉命,與諫言的時機恰好相同。奏名四十員,華麗的馬匹在長街上閃耀。普通百姓共同奔走,低頭沉默不敢仰望。觀察者認爲這是不祥之兆,道議如蜂起。責任將歸於誰,不可推卸。應當憐憫時局的不平,也可悲人的困苦。不鳴豈是瓦雞,不應豈是木鐘。豈待七年才發聲,救火必迅速。但恐緩不及時,激切有密封。令人思念三原,此時心胸熱烈。陳乞唯恐落後,切實期望必從。皎皎歌白駒,一去無蹤跡。江湖渺茫,我的憂慮無法終結。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古代諫言與現代官職的對比,表達了對直言不諱和忠誠的推崇,以及對朝廷政治的憂慮。詩中,沈周以韓愈和歐陽修爲榜樣,強調了直言的重要性,並批評了朝廷中的權謀和迎合。他通過具體的政治事件,揭示了官場的複雜和士人的困境,呼籲恢復直言的風氣和公正的政治環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深切關懷。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 10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