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小溪

三秋行跡滯新城,岐路霜侵一劍橫。 雨洗霜楓明組練,唳傳皋鶴壯霓旌。 但聞白酒能將饁,不識青驄可避行。 愧我後塵同靡盬,漫勞山鳥解相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三秋: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
  • 新城:新建立的城市或新開發的地區。
  • 岐路:岔路,比喻人生的選擇或困境。
  • 組練:古代軍隊中的一種訓練方式。
  • 唳傳:鳥鳴聲傳播。
  • 皋鶴:水邊鶴,這裏指鶴的鳴叫聲。
  • 霓旌:古代帝王出行時的一種儀仗,這裏比喻壯麗的景象。
  • 將饁:帶領或引導。
  • 青驄:青白色的馬,這裏指騎馬的人。
  • 靡盬:無用,無益。
  • 山鳥:山中的鳥。

翻譯

在秋天的第三個月,我滯留在這新城,霜降的岔路上,一把劍橫在身旁。 雨水洗淨了霜打的楓葉,明亮如軍隊的訓練,鶴鳴聲傳來,壯麗如帝王的儀仗。 只聽說有白酒可以引導人們,不知道騎馬的人是否可以避開行進。 我感到慚愧,我的行爲如同無用,徒勞地讓山鳥來迎接我。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秋末滯留新城的孤獨與迷茫。通過「三秋行跡滯新城」和「岐路霜侵一劍橫」,詩人表達了自己在人生旅途中的困境和孤獨。詩中的自然景象,如「雨洗霜楓」和「唳傳皋鶴」,不僅增添了詩意,也象徵着詩人內心的掙扎和追求。最後兩句「愧我後塵同靡盬,漫勞山鳥解相迎」,則深刻反映了詩人的自我反省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在特定時空背景下的複雜情感。

樑元柱

樑元柱,召補福建道御史。三年,監北京鄉試。旋奉敕按雲南,便道歸省,連遭父母之喪,起補廣西參議,未赴而病卒。有《偶然堂集》四卷。事見羅孫耀撰墓誌銘、吳元翰撰行狀。清黃培彝修康熙十三年刊《順德縣誌》卷八、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三有傳。 ► 1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