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入白雲訪雪谷密因諸上人精舍二首

秋山乘興信藍輿,支遁山雲獨掩廬。 真諦可參無上法,浮生暫署阿蘭居。 雙趺慧日依林靜,半嶺晨鐘集澗疏。 此地情緣知不淺,何年身世許憑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藍輿:古代一種用藍色布覆蓋的轎子。
  • 支遁:東晉時期的高僧,此處指代高僧。
  • 真諦:佛教中的真理。
  • 可參:可以參悟。
  • 無上法:至高無上的佛法。
  • 浮生:指人生。
  • :居住。
  • 阿蘭居:指僧人的居所。
  • 雙趺:指雙腳,這裏指僧人打坐的姿勢。
  • 慧日:智慧如日,指佛的智慧。
  • 依林靜:依靠在靜謐的林中。
  • 晨鐘:早晨的鐘聲。
  • 集澗疏:鐘聲在山澗中迴盪,顯得稀疏。
  • 情緣:指與佛教的緣分。
  • 身世:個人的命運和經歷。
  • 憑虛:超脫世俗,達到虛無的境界。

翻譯

秋日乘着藍輿前往山中,高僧的廬舍被雲霧遮掩。 在這裏可以參悟至高無上的佛法,暫時居住在僧人的居所。 僧人打坐的智慧之光依偎在靜謐的林中,早晨的鐘聲在山澗中迴盪,顯得稀疏。 此地與佛教的緣分不淺,何時才能超脫世俗,達到虛無的境界。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秋日山中訪僧的情景,通過「藍輿」、「支遁山雲」等意象展現了山中的幽靜與神祕。詩中「真諦可參無上法」一句,表達了詩人對佛法的嚮往和追求。後兩句通過對「雙趺慧日」和「晨鐘集澗」的描寫,進一步營造了山中修行的寧靜氛圍。結尾的「此地情緣知不淺,何年身世許憑虛」則抒發了詩人對超脫世俗、達到精神自由境界的渴望。

樑元柱

樑元柱,召補福建道御史。三年,監北京鄉試。旋奉敕按雲南,便道歸省,連遭父母之喪,起補廣西參議,未赴而病卒。有《偶然堂集》四卷。事見羅孫耀撰墓誌銘、吳元翰撰行狀。清黃培彝修康熙十三年刊《順德縣誌》卷八、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三有傳。 ► 1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