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蕭氏孝思亭

· 劉崧
百草在中野,霜露零悴之。 君子懷古先,愴悽以遐思。 築亭墓田下,負土起崇基。 疏敞而不華,修楹帶高茨。 歲時來祀墓,聚息恆於斯。 目泫荊棘叢,手攀松柏枝。 行人爲駐馬,問此今爲誰。 人言蕭氏墓,孝孫能爾爲。 教授得俸錢,不營寒與飢。 結廬會宗族,買田供祭祠。 父老共嗟訝,觀者垂涕洟。 此意良已厚,此事俗已虧。 永言錫爾類,視此蕭阡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悴(cuì):憔悴,枯萎。
  • 遐思:悠遠地思索或想象。
  • 崇基:高大的基礎。
  • 楹(yíng):堂屋前部的柱子。
  • 茨(cí):用茅或葦蓋屋子。
  • 泫(xuàn):水珠下滴,這裏指流淚。
  • 涕洟(tì yí):眼淚和鼻涕。

翻譯

各種草木生長在曠野之中,霜露使它們凋零枯萎。 君子追思古代先賢,心中悲痛而產生悠遠的思緒。 在墓田之下修築亭子,背土築起高大的基礎。 亭子寬敞而不奢華,修整的柱子帶着高高的茅屋。 每年按時來祭祀墓冢,族人常常聚集在此休息。 眼中流淚看着荊棘叢,手中攀附着松柏樹枝。 路過的行人停下馬,詢問這是誰的墓亭。 人們說這是蕭氏的墓地,孝順的子孫能這樣做。 教授得到俸祿,不爲自己的飢寒打算。 建造房屋聚集宗族,買田來供應祭祀。 父老們共同感嘆驚訝,觀看的人流下了眼淚和鼻涕。 這樣的情意實在是深厚,這樣的事情在習俗中已經少見了。 永遠以此教導你們這些人,看看這蕭氏墓阡的石碑。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蕭氏子孫爲祖先修築孝思亭並舉行祭祀活動的情景,表達了對孝道的讚美和對這種傳統美德在現實中逐漸缺失的感慨。詩中先寫了野外草木在霜露中的凋零,營造出一種蕭瑟的氛圍,爲後面的敘述做鋪墊。然後詳細描述了蕭氏孝思亭的建築和其用途,以及人們對蕭氏子孫孝道行爲的反應。詩中的蕭氏子孫用俸祿不爲自己,而是爲宗族和祭祀,這種行爲得到了父老們的讚歎和感動,也讓詩人感受到了孝道的力量和意義。同時,詩人也藉此表達了對社會中孝道缺失的憂慮,希望人們能夠以蕭氏爲榜樣,傳承和發揚孝道這一傳統美德。整首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摯,通過對具體事件的描寫,傳達了深刻的道德思考。

劉崧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