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白海棠 · 半卷湘簾半掩門

半卷湘簾半掩門,碾冰爲土玉爲盆。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 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 嬌羞默默同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
拼音

注釋

“半卷湘簾半掩門”句:說看花的人,“半卷”、“半掩”與末聯的嬌羞倦態相呼應。湘簾,湘竹製成的門簾。 “碾冰爲土玉爲盆”句:因花的高潔白淨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該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潔來側面烘染。 “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句:意即白淨如同梨花,風韻可比梅花。但說得巧妙別緻。宋代盧梅坡《雪梅》詩:“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又曹雪芹之祖曹寅有“輕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蓮花一線香”的詩句,可能都爲這一聯所借鑑。 月窟:月中仙境。因仙人多居洞窟之中,故名。 袂:衣袖,亦指代衣服。蘇軾曾用“縞袂”喻花,有《梅花》詩說:“月黑林間逢縞袂”。這裏借喻白海棠,並改“逢”爲“縫”,另藏深意。

《詠白海棠·半卷湘簾半掩門》是曹雪芹的七言律詩,見於《紅樓夢》第三十七回。這首詩是《紅樓夢》中林黛玉所作。林黛玉的詩中“碾冰爲土”一語,評者多欣賞它設想的奇特,若看作是對薛寶釵譏語的反擊則鋒芒畢露。以縞素喻花,實際上暗示她的夭亡,而喪服由仙女縫製,可能是因爲她本是“絳珠仙草”。此外像“秋閨怨女拭啼痕”之類句子,脂硯齋評語已點出“不脫落自己”,也如同她的“眼淚還債”。 小說中,大觀園衆姊妺結成“海棠詩社”後首次吟詠詩歌,李紈被大家推爲社長,負責評詩,賈迎春限韻,賈惜春監場。詩成後,大家認爲林黛玉的最好,李紈卻評薛寶釵的爲第一,賈探春表示贊同,賈寶玉則爲林黛玉不平。第二天史湘雲到來,又和了兩首,衆人看了稱讚不已。 結社、賞花、吟詠唱和是清代都門特別盛行的社會風氣,是古時貴族人家的閒情逸致的表現,大觀園的公子小姐們也不會例外。這些詩和有關情節給讀者提供了認識這種生活的畫面。如果從這一角度看,詩本身的價值是不大的,但作爲塑造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種手段,它仍有藝術上的效用。 特別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這些詩多半都“寄興寓情”,各言志趣。作者甚至把人物的未來歸宿也借他們的詩隱約地透露給讀者了。凡此種種,要使每一首詩都多方關合、左右逢源,必須經作者慘澹經營、匠心獨運,才能臻於完美的境地。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籍貫瀋陽(一說遼陽),生於南京,約十三歲時遷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爲生。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 ► 2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