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蒲澗讀書處

· 黃哲
編茅臨巨壑,伐木憩幽巖。 搖琴初涉澗,投冊靜窺潭。 麗澤方求益,知人諧所耽。 靈芬遙可挹,淵物坐能探。 野褐聽朝誦,霜猿聞夜談。 董幃涼結蕙,管榻澗霏嵐。 予志在山水,宜從雲外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編茅:用茅草編織。
  • 巨壑:深谷。
  • 伐木:砍伐樹木。
  • :休息。
  • 幽巖:幽深的岩石。
  • 搖琴:彈琴。
  • 涉澗:過澗。
  • 投冊:放下書冊。
  • 窺潭:偷看深潭。
  • 麗澤:美麗的湖泊。
  • 求益:尋求增益。
  • 知人:瞭解人。
  • 諧所耽:和諧地沉醉其中。
  • 靈芬:芳香。
  • :舀取。
  • 淵物:深潭中的生物。
  • :探索。
  • 野褐:粗布衣。
  • 聽朝誦:聽早晨的誦讀聲。
  • 霜猿:寒霜中的猿猴。
  • 聞夜談:聽夜間的談話。
  • 董幃:董草做的帳篷。
  • 結蕙:結滿香草。
  • 管榻:竹製的牀榻。
  • 澗霏嵐:澗中的霧氣。
  • 予志:我的志向。
  • 雲外參:在雲外參悟。

翻譯

用茅草編織的屋子面對着深谷,我在幽深的岩石旁休息,砍伐樹木。我彈着琴,初次穿過澗水,放下書冊,靜靜地偷看深潭。在美麗的湖泊中尋求增益,瞭解人並和諧地沉醉其中。芳香遙遠地可以舀取,深潭中的生物坐着就能探索。穿着粗布衣,聽早晨的誦讀聲,寒霜中的猿猴聽夜間的談話。董草做的帳篷結滿香草,竹製的牀榻上有澗中的霧氣。我的志向在於山水,宜在雲外參悟。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自然環境中的寧靜生活和對知識的追求。通過「編茅臨巨壑」、「搖琴初涉澗」等句,展現了作者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對山水之美的深刻感悟。詩中「麗澤方求益,知人諧所耽」表達了作者在美麗自然中尋求知識和智慧的願望,而「予志在山水,宜從雲外參」則彰顯了作者超脫塵世,嚮往高遠的精神境界。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知識的熱愛與追求。

黃哲

元末明初廣東番禺人,字庸之。元末,何真據嶺南,開府闢士,哲與孫蕡、王佐、趙介、李德並受禮遇,稱五先生。朱元璋建吳國,招徠名儒,拜翰林待制。明洪武初出知東阿縣,剖決如流,案牘無滯。後判東平,以詿誤得罪,得釋歸。後仍追治,被殺。嘗構軒名聽雪蓬,學者稱雪蓬先生。工詩,有《雪蓬集》。 ► 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