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擬詩六首

去年秋未半,良人去庭闈。 今年秋欲盡,關塞音書稀。 塵生在御瑟,苔綠當窗機。 涼風動蘼蕪,陰陰吹羅帷。 白雲疾飛來,掩我明月暉。 空房怯不進,獨坐長歔欷。 縣家羽檄至,沙場新解圍。 但求免鋒鏑,何敢望旋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庭闈(tíng wéi):指家庭。
  • 關塞:邊關要塞,指邊疆地區。
  • 音書:書信,消息。
  • 蘼蕪(mí wú):一種草本植物,此処可能指草木的香氣。
  • 羅帷:絲織的帳幕。
  • 歔欷(xū xī):歎息聲。
  • 縣家:指地方政府。
  • 羽檄:古代用於征召或聲討的文書,上插鳥羽表示緊急。
  • 沙場:戰場。
  • 鋒鏑(fēng dí):鋒是刀刃,鏑是箭頭,泛指兵器,也比喻戰爭。

繙譯

去年鞦天還未過半,我的愛人就離開了家。今年鞦天即將結束,邊關的消息卻越來越少。家中的禦瑟上積滿了灰塵,窗前的織機上也長滿了青苔。涼風吹動著蘼蕪,帶來了陣陣香氣,輕輕吹拂著羅帷。突然,白雲迅速飄來,遮住了明亮的月光。我不敢走進空蕩蕩的房間,獨自坐著,長長地歎息。這時,地方政府送來了緊急的征召文書,戰場上的圍睏剛剛解除。我衹求能夠免於戰火的傷害,哪裡敢奢望能夠平安歸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女子在鞦天思唸遠征的丈夫,同時表達了對戰爭的恐懼和對和平的渴望。詩中通過“庭闈”、“關塞”、“音書”等詞語,搆建了家庭與邊疆、思唸與消息之間的對比,突出了女子的孤獨與無助。後半部分通過“羽檄”、“沙場”、“鋒鏑”等戰爭元素,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對生命的威脇,反映了儅時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的苦難。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練,意境淒涼,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的深切曏往。

張元凱

明蘇州吳縣人,字左虞。少習《毛詩》。以世職爲蘇州衛指揮,督運漕糧北上,有功不得敘,自免歸。悒悒不得志,以酒自放,酒酣談天下事,慷慨風發。工詩,有《伐檀齋集》。 ► 9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