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孔鸞:孔雀和鸞鳥,常比喻美好傑出的人,這裏借指司馬遷。
- 負文章:具有卓越的文才。負,具有。
- 枳棘(zhǐ jí):枳木與棘木,多枝有刺,用以比喻艱難險惡的環境。
- 嗟子:嘆息你,這裏指司馬遷。嗟,嘆息。
- 刀鋸間:指司馬遷遭受宮刑。
- 悠然:閒適從容的樣子。
- 憤悱(fèn fěi):內心憤懣。
- 殆:大概,幾乎。
- **樊父明:樊父即樊須,字子遲。《論語·爲政》記載:樊遲問知(智),孔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這裏以樊須做陪襯,襯托司馬遷。
- 豈啻(qǐ chì):何止,不止。
翻譯
如孔雀和鸞鳥般有着卓越文才的司馬遷,不甘心長久處在艱難險惡的環境中。可嘆你遭受宮刑身處苦難,卻能從容坦然地生活。你寫成了著作流傳後世,把內心的憤懣藉此排解。你的才學領略並非只來源於一家,那高超絕妙的文辭大概是天賦所得。即使沒有樊遲的明智,也有着如孟子般的剛正不阿。那些以自私自利之心欺世的人,與你相比差距何止是幾十倍、幾百倍。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對司馬遷的讚美與感懷之作。詩開篇以「孔鸞負文章,不忍留枳棘」讚美司馬遷才華出衆,不該困於艱難之境。「嗟子刀鋸間,悠然止而食」,對司馬遷遭受宮刑的苦難表達了同情,又讚歎其從容的態度。「成書與後世,憤悱聊自釋」指出司馬遷以著書排解內心憤懣並流傳後世這一偉大之舉。「領略非一家,高辭殆天得」高度評價司馬遷著作博採衆長、文辭天賦超凡。「雖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強調司馬遷即便未如樊須般具智慧,但有孟子的正直。最後「彼欺以自私,豈啻相十百」,將自私欺世之人與司馬遷對比,突出司馬遷的高尚與出衆。全詩言辭精煉,展現出王安石對司馬遷人格與才華的推崇備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