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謝頌臣夫子科山生壙

人情無論生與死,縂求棲身得甯宇。 廿紀風潮捲地來,大陸茫茫幾淨土。 先生擇地不辤勞,遠探禹域東南部。 倦遊買櫂還故鄕,故鄕好山不數睹。 此山形勝異群山,鑿出神工與鬼斧。 山霛不屑界凡庸,畱待高人來作主。 芟除荊棘築生墳,孝思不匱仍依祖。 春鞦輒率友人來,墓前歌詩醉清酤。 我願勝會逐年開,親見墓木堪作柱。 此地頗僻隔紅塵,爲山不深絕狼虎。 海天龍戰任紛紛,葬身有地安如堵。 得所我爲先生賀,得人我爲科山詡。 科山鼎立甲谿北,埋沒久與凡山伍。 曩昔往來類土番,不則牧童與樵父。 賞識自逢慧眼人,石壁題詩不知數。 不必新高萬千尺,名竝先生傳萬古。
拼音

所属合集

#八月

傅錫祺

傅錫祺,字復澄,號鶴亭、大樗,臺中潭子人。光緒十九年(1893)秀才,次年(1894)原擬赴福建應舉,因甲午戰役而作罷。日治初期以擔任塾師維生,明治卅二年(1899)兼任《臺灣日日新報》通信記者。明治卅四年(1901)應聘爲臺中《臺灣新聞》記者,至大正七年(1918)止。明治卅九年(1906)加入日治時期最富盛名的詩社「櫟社」,爲創社九老之一。大正六年(1917)接替因病去世的賴紹堯擔任社長一職,至戰後1946年去世爲止,擔任社長時間近三十年之久,其人其詩完整見證櫟社之興衰,是該社靈魂人物之一。傅氏對保存櫟社文獻貢獻甚大,先後撰有《櫟社沿革志略》、《增補櫟社沿革志略》分別於櫟社創立三十、四十週年時出版,爲今人研究櫟社的重要參考資料。傅氏對推展櫟社活動、在異族統治下保存漢文化有強烈的使命感,但他一生以明哲保身爲處世哲學,曾應日本之邀擔任潭子區長、莊長,合計十一年四個月,絕不涉足反抗色彩的政治運動,與林獻堂、林幼春等櫟社主幹差異甚大。傅氏代表作《鶴亭詩集》於民國五十六年(1967)出版,所收作品自1907迄1946年,長達40年,總數超過一千首。其中有大量的詩社擊鉢吟詩、課題詩,多屬詠史、詠物題材;其次是詩友酬唱與個人抒情言志、社會風貌的描寫等,該書廣泛保存日治時期臺灣政治、社會風貌,以及傳統文學界之生態和變遷,價值頗高。論詩風,傅詩文字質樸淡雅,不以辭藻取勝,亦乏流麗靈動之姿,與其個性若合符節。就內容言,其詩反映傳統文人面對異族統治的複雜感受與因應之道,在追求自在逍遙的表相之下,充滿矛盾痛苦與擺盪不安,是當時傳統文人在「堅決抗日」與「傾斜媚日」之外的另一種典型。至於爲數甚少的戰後作品中,則反映出對國民政府從熱切歡迎到深沈失望的轉變。〖參考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3月。〗《鶴亭詩集》目前通行版本收錄於龍文出版社影印出版之「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茲以此爲底本,並參考《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志》、《詩報》、《風月報》、《南方》等,加以增補校勘。(廖振富撰)註文:參考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3月。 ► 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