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胡孟韜匡山讀書處

負笈中林白鹿前,草堂何但似青蓮。 玄風大士通三昧,金粟如來第幾傳。 簫管壁開喧蟋蟀,薪蒸樵後得貂蟬。 名山西訪藏書地,欲上鄱湖月下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負笈(fù jí):揹着書箱,指求學。
  • 中林:指山林之中。
  • 白鹿:傳說中的神獸,常用來象徵學問或讀書之地。
  • 草堂:簡陋的讀書或隱居之所。
  • 青蓮:佛教中象徵清淨的蓮花,也指佛教經典。
  • 玄風:深奧的道理或風氣。
  • 大士:對佛教高僧的尊稱。
  • 三昧:佛教術語,意指禪定境界。
  • 金粟如來:佛教中的佛名,指釋迦牟尼佛。
  • 簫管:古代的管樂器。
  • 壁開:指牆壁上的孔洞,可能是指牆壁上的小洞,用來通風或觀察。
  • 薪蒸:指柴火。
  • 樵後:砍柴之後。
  • 貂蟬:古代美女,這裏可能指珍貴的物品或美女。
  • 名山:著名的山嶽,多指有文化或宗教意義的山。
  • 西訪:向西尋訪。
  • 藏書地:收藏書籍的地方。
  • 鄱湖: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位於江西省。

翻譯

揹着書箱在山林中的白鹿前求學,草堂豈止像青蓮那樣清淨。 深奧的道理與高僧相通,金粟如來傳承了多少代。 牆壁上的簫管聲喧鬧着蟋蟀,砍柴之後得到了珍貴的貂蟬。 向西尋訪名山中的藏書之地,想要乘着月光下的船隻上鄱湖。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在山林中讀書的情景,通過「白鹿」、「草堂」等意象展現了清幽的學習環境。詩中「玄風大士通三昧,金粟如來第幾傳」體現了對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後兩句則通過「簫管壁開」和「薪蒸樵後」等生活細節,增添了詩意的豐富性。結尾的「名山西訪藏書地,欲上鄱湖月下船」則表達了詩人對知識和遠方的嚮往。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