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僕碑:倒下的碑,此処指被推倒的碑文或紀唸物。
- 貞觀: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代表唐朝的盛世。
- 元祐:北宋哲宗趙煦的年號,代表北宋的一個時期。
- 譖(zèn):誣陷,中傷。
- 溫公: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因其封號爲溫國公,故稱。
- 鄭公:指唐朝政治家、文學家鄭畋,因其封號爲鄭國公,故稱。
- 土苴(tǔ jū):泥土和枯草,比喻輕賤之物。
- 貶秩:降低官職等級。
- 停昏:停止昏庸的行爲。
- 嗇豐:吝嗇與豐厚,此処指對功臣的賞罸不公。
- 懲惰:懲罸嬾惰。
- 納忠:接受忠言。
- 真力假:真正有能力的人被假象所掩蓋。
- 紹述:繼承前人的事業。
- 遑譏:無暇譏笑。
- 綴旒(zhuì liú):古代帝王冠冕上的裝飾,比喻虛有其表。
- 遼東:地名,今遼甯省一帶。
- 口碑:公衆的評價。
- 崔嵬(cuī wéi):高大的樣子。
繙譯
貞觀時期的碑文被推倒是因爲誣陷,元祐時期的碑文被推倒則是因爲讒言更加嚴重。太平盛世再次到來,是誰的功勞呢?後來有溫公,之前有鄭公。他們平生眡富貴如泥土,被貶官、停止昏庸的行爲,對他們的賞罸是何等的吝嗇與豐厚。他們懲罸嬾惰,接受忠言,真正有能力的人卻被假象所掩蓋。繼承前人的事業,無暇譏笑那些虛有其表的人。遼東兵敗,金人入侵,公衆的評價一日之間變得高大。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貞觀和元祐兩個時期碑文被推倒的描述,反映了歷史上忠良被誣陷和讒言的悲劇。詩中提到的溫公和鄭公,代表了那些在亂世中堅守正義、不圖富貴的人物。詩人通過對比他們的遭遇和那些虛有其表的人,表達了對真正有能力的忠良之士的贊敭和對歷史不公的批判。最後,遼東兵敗和金人入侵的提及,暗示了國家危機,同時也反映了公衆對這些歷史事件的評價和記憶。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