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和林彥文劉山驛作詩

· 劉基
青泥九折度危峯,翠木千章集遠風。 欲爲流離安堡障,寧辭辛苦涉蒿蓬。 梧桐葉落無棲鳳,荊棘枝寒有怨鴻。 旦夕升虛聊望楚,何時重賦定方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依照別人詩作的原韻去作詩。
  • 九折:形容曲折多次。
  • 千章:形容樹木繁多。
  • 流離:指流離失所的人。
  • 堡障:小城,這裏指可以安身的地方。
  • 蒿蓬:指野草,比喻艱難的環境。
  • 梧桐葉落:梧桐樹的葉子落下,常用來比喻孤獨或失意。
  • 荊棘枝寒:荊棘的枝條在寒冷中,比喻環境惡劣。
  • 怨鴻:哀鳴的大雁,比喻哀怨的人。
  • 升虛:登上高處。
  • 望楚:眺望遠方,楚地,這裏泛指遠方。
  • 定方中:指確定方向,這裏可能指安定下來。

翻譯

攀越曲折的青泥小徑,翻過險峻的高峯,眼前是翠綠的樹木,千株萬株,迎接着遠方的風。 我願意爲那些流離失所的人們築起屏障,讓他們有安身之所,即使這意味着我要辛苦地穿越荒蕪的野草。 梧桐樹的葉子已經落盡,沒有了鳳凰的棲息;荊棘叢中,枝條在寒風中顫抖,只有哀怨的大雁在鳴叫。 我早晚登上高處,眺望遠方,不知何時才能安定下來,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艱難跋涉的旅途和對安定生活的渴望。詩中,「青泥九折度危峯」和「寧辭辛苦涉蒿蓬」生動地表現了旅途的艱辛,而「欲爲流離安堡障」則體現了詩人對流離失所者的同情和幫助的願望。後兩句通過「梧桐葉落」和「荊棘枝寒」的意象,傳達了孤獨和失意的情感。結尾的「旦夕升虛聊望楚,何時重賦定方中」則表達了詩人對未來安定生活的深切期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尚的情操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