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二十一首

· 劉基
隋帝易廣勇,天命以不長。 唐宗昧治恪,本支竟摧戕。 聖人有達節,變通亦何常。 禹湯不同跡,萬古皆明王。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隋帝易廣勇:指隋煬帝楊廣,因其勇武而聞名。
  • 天命以不長:天命,指天意或天道的安排;不長,指不久或不長久。
  • 唐宗昧治恪: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昧,不明或不理解;治恪,指治理國家的嚴謹態度。
  • 本支竟摧戕:本支,指家族或王朝的根本;摧戕,摧毀或傷害。
  • 聖人有達節:聖人,指道德或智慧極高的人;達節,指通達事理,能夠靈活變通。
  • 變通亦何常:變通,指根據情況靈活處理;何常,何嘗,表示並非固定不變。
  • 禹湯不同跡:禹,大禹,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和夏朝開國君主;湯,商湯,商朝的開國君主;不同跡,指他們的治國方法和成就各不相同。
  • 萬古皆明王:萬古,指永遠或歷史長久;明王,指賢明的君主。

翻譯

隋煬帝楊廣雖然勇武,但天命註定他的統治不會長久。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治理國家嚴謹,但他的家族和王朝最終還是遭到了摧毀。聖人能夠通達事理,靈活變通,這種能力並非固定不變。大禹和商湯的治國方法和成就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是歷史上賢明的君主。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隋煬帝和唐太宗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歷史變遷和君主治國理念的深刻思考。詩中,「天命以不長」和「本支竟摧戕」揭示了王朝更迭的必然性和家族命運的脆弱性。而「聖人有達節,變通亦何常」則強調了聖人治國的智慧在於能夠根據時勢靈活變通。最後,通過禹湯的例子,作者指出歷史上明君的治國之道各有千秋,但都值得後人學習和尊敬。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洞察和對治國理念的獨到見解。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