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吟

高如孔父之登泰山巔,低如李斯之鑿驪山底。高復高兮山出雲,低復低兮石沉水。 低復高兮柔枝春鳥棲又飛,高復低兮日之方中能幾時。 聽我高低吟,日之方中能幾時。不爲蔬食飲水之孔父,而爲籀碑篆玉之李斯。 高低吟,知不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孔父:指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父」(fǔ)在這裏表示對男子的美稱。
  • 驪山:在今陝西臨潼區東南。「驪」(lí)。
  • 籀(zhòu)碑篆玉:指書寫篆書碑文和雕琢玉器,這裏用來形容李斯追求的功名利祿之事。

翻譯

高的如同孔子登上泰山之巔,低的如同李斯開鑿驪山之底。高了又高啊,山高到能生出雲彩;低了又低啊,石頭沉到水中。 低了又高啊,柔軟的樹枝上春天的鳥兒棲息又飛走;高了又低啊,太陽正當午又能持續多久。 聽我這高低的吟唱,太陽正當午又能持續多久。不做像孔子那樣安於粗茶淡飯、飲水度日的人,而要做像李斯那樣追求銘刻碑文、雕琢玉器般功名利祿的人。 這高低的吟唱,知不知道其中的意味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孔子和李斯的不同追求,表達了對人生追求和價值觀的思考。詩中以「高如孔父之登泰山巔」和「低如李斯之鑿驪山底」開篇,用誇張的手法描繪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孔子代表着一種高尚的精神追求,他安於簡樸的生活,追求道德和學問的境界;而李斯則象徵着對功名利祿的追求。

接下來,詩人通過「高復高兮山出雲,低復低兮石沉水」「低復高兮柔枝春鳥棲又飛,高復低兮日之方中能幾時」等詩句,進一步強調了高低起伏的變化和世事的無常。太陽正當午的輝煌時刻又能持續多久呢?這暗示了功名利祿的短暫和虛幻。

最後,詩人表明自己的態度,不願意像孔子那樣過着簡樸的生活,而是傾向於像李斯那樣追求功名利祿。然而,詩的結尾「高低吟,知不知」又給人一種反思和疑問,讓讀者思考這種追求是否真的有意義。整首詩語言簡潔,意境深遠,通過對高低的描繪和對比,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深入思考。

黎遂球

明廣東番禺人,字美周。天啓七年舉人。再應會試不第。善詩、古文,工畫山水。崇禎中,陳子壯薦遂球爲經濟名儒,以母老不赴。明亡,方應陳子壯薦,爲南明隆武朝,兵部職方司主事,提督廣東兵援贛州,城破殉難。諡忠憫。有《蓮鬚閣詩文集》。 ► 5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