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 · 再用前韻,和洪莘之通判丹桂詞

道人元是,道家風、來作煙霞中物。翠幰裁犀遮不定,紅透玲瓏油壁。借得春工,惹將秋露,薰做江梅雪。我評花譜,便應推此爲傑。 憔悴何處芳枝,十郎手種,看明年花發。坐斷虛空香色界,不怕西風起滅。別駕風流,多情更要,簪滿常娥髮。等閒折盡,玉斧重倩修月。
拼音

注釋

「再用前韻,和洪莘之通判丹桂詞」:四卷本乙集作「用前韻,和丹桂」。 洪莘之:名?,洪邁長子。清·錢大昕《洪文敏公年譜》:「紹熙三年,長子?通判信州。」宋·洪邁《夷堅志·丁志·卷七·信州鹿鳴燕》條:「紹熙三年秋,信州解試,揭榜畢,當作鹿鳴燕以享隨計之士。……時大兒通判州事,張振之監贍軍酒庫。」 道人:《列仙傳·桂父》:「桂父者,象林人也。色黑而時白時黃時赤,南海人見而尊事之。常服桂及葵,以龜腦和之,千丸十斤桂,累世見之。今荊州之南尚有桂丸焉。」 翠幰(xiǎn):飾以翠羽的車帷。唐·盧照鄰《長安古意》詩:「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油壁:古人乘坐的一種車子。因車壁用油塗飾,故名。 花譜:記載四季花卉的書。宋·陳善《捫蝨新話·詩評乃花譜》:「予嘗與林邦翰論詩及四雨字句,邦翰云:『「梨花一枝春帶雨」句雖佳,不免有脂粉氣,不似「朱簾暮卷西山雨」,多少豪傑。』予因謂樂天句似茉莉花,王勃句似含笑花,李長吉『桃花亂落如紅雨』似簷葡花。而王荊公以爲總不似『院落深沉杏花雨』,乃似闍提花。邦翰撫掌曰:『吾子此論不獨詩評,乃花譜也。』」 「十郎手種」句:未詳。 坐斷:即坐定、住定之意。四卷本乙集作「坐對」。 別駕:官名。漢置,爲州刺吏的佐史。從刺史行部,別乘傳車,故稱。宋初削藩鎮權,命朝臣通判州軍事,與知州知軍共治政事,改稱通判。 「別駕風流」句:宋·蘇軾《與梁左藏會飲傅國博家》詩:「風流別駕貴公子,欲把笙歌暖鋒鏑。」。傅時爲通判。 常娥:四卷本乙集作「姮娥」。 玉斧: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呎(chǐ)》:「大和中,鄭仁本表弟,不記姓名,常與一王秀才遊嵩山,捫蘿越澗,境極幽後,遂迷歸路。將暮,不知所之。徙倚間,忽覺叢中鼾睡聲,披榛窺之,見一人布衣,甚潔白,枕一幞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徑,迷路,君知向官道否?』其人舉首略視,不應,復寢。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顧曰:『來此。』二人因就之,且問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萬二千戸修之,予即一數。』因開幞,有斤鑿數事,玉屑飯兩裹,授與二人曰:『分食此。雖不足長生,可一生無疾耳。』乃起二人,指一支徑:『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見。」宋·王安石《題扇》詩:「玉斧修成寶月圓,月邊仍有女乘鸞。」

這是一首詠寄情,主要是以丹桂寄託的。 詞的上闋吟詠丹桂之花。開頭三句寫其神韻。《全芳備祖·卷十三·巖桂花》引蘇軾詩説:「月缺霜濃蕊卻乾,此花元屬桂堂仙。」朱敦儒《清平樂·木樨》詞:「冷淡仙人偏得道,買定西風一笑。」他們稱丹桂、木樨爲「仙人」「桂堂仙」,因知此處的「道人」「道家」實際是指「仙人」「仙家」,「道人元是道家風」,以人擬花,言丹桂神清氣朗,高雅不俗,有仙家風神韻味。「來作」句,言其植根仙宮,降臨塵世,作煙霞侶,來歷很不平凡。「翠幰」二句寫其花色艷麗。「翠幰裁犀」爲裁犀翠幰的倒裝,言用犀牛皮裁成翠帷,深護丹桂,仍遮蓋不住,它那鮮紅的顔色仍能從油壁中透露出來,可見其花多麽艷麗。「借得」三句探求其色冠群芳的成因。「借得春工」,言其憑藉春風化雨的化育;「惹得秋露」,言其霑惹秋天雨露的滋潤。《全芳備祖·卷十三》引朱淑眞詩説丹桂「彈壓西風擅眾芳」,又引謝無逸詩説:「輕薄西風未辦霜,夜柔黃雪作秋光。」因知「薰做江梅雪」,謂丹桂經過從春到秋的天工化育,開得像江梅一樣繽紛絢麗。李清照《鷓鴣天》詠桂花詞説,「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評」二句與之同意,言丹桂在群芳譜中最爲傑出,給以很高評價。 詞的下闋吟詠丹桂之香。周濟《宋四家詞選序》説:「古人名換頭爲過變,或藕斷絲連,或異軍突起,皆須令讀者耳目振動,方爲佳制。」此詞換頭三句,從字面上看言憔悴「芳姿」而不言丹桂,兩闋之間互不聯屬,似已「藕斷」;同時又説今秋雖已憔悴,但經十郎(按:十郎二字不詳所指)培育,明年仍將繁花似錦,在曲意上幷未斷絶,衹是多了一層曲折,暗示出丹桂生命力極強,确有藕斷絲連之妙。「坐斷」二句爲此詞警策,寫丹桂香色均冠群芳。這一點在前代或同代詩人筆下雖然也曾寫過,如《全芳備祖》卷十三所引朱文公絶句:「眾芳搖落九秋期,橫出天香第一枝」,劉屛山詩:「氤氳寒巖桂,高韻蓋群馥」,但都沒能道出丹桂「不怕西風起滅」,「坐斷虛空香色界」,即香氣濃烈,顔色冠絶,天上也少有的品格,照應上文「推此爲絶」之意,進一步坐實了丹桂在百花中堪稱「一流」的地位。南宋末年的鄭松窗,謂其「佔斷花中聲譽,香韻兩清潔」,或源於此。「別駕」以下五句,從洪莘之方面著墨,其中前三句寫其對丹桂的熱愛;而後兩句生發開去,藉折桂言登科,藉修月言治世,似有祝願洪莘之蟾宮折桂,一展才華之意。照應詞題,圓滿地結束了全詞。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