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 · 和陳仁和韻(其一)
玉簫聲遠憶驂鸞。幾悲歡,帶羅寬。且對花前,痛飲莫留殘。歸去小窗明月在,雲一縷,玉千竿。
呉霜應點鬢雲斑。綺窗閑,夢連環。説與東風,歸興有無間。芳草姑蘇臺下路,和淚看,小屏山。
拼音
注釋
陳仁和:稼軒之《永遇樂·送陳仁和自便東歸》,四卷本乙集題作「送陳光宗知縣」,是陳氏必曾作縣令於仁和,而光宗則其字也。南宋·陳傅良、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九·人物類四·科名》載:「陳德明,字光宗,寧德人。」爲隆興元年木待問榜進士及第。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一六》載袁説友《呉下同年會》詩小序云:「説友繆司(憲)畿(甸),適遇提舉郎中(詹)元善年兄持節倉事,相與思念同年之在呉門者凡數人,……迺以紹熙改元之五日會於姑蘇臺,……説友遂賦唐律一章稍紀其事,抑以爲異日佳話云。同集:成仲鄰,……趙景安,……期不至者:章仲濟,……陳光宗。」其下備載諸同年和詩。陳光宗和章之署名爲「三山陳德明」。查詹元善即詹體仁,《宋史》本傳謂係建寧浦城人,登隆興元年進士第。從知與光宗爲同年。趙景安即撰《雲麓漫鈔》之趙彥衛,蓋與陳均寓居於呉中者,故稼軒和陳之《江神子》中有「呉霜」及「姑蘇臺」等句。《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六十三》載一事云:「淳熙十三年冬十月,仁和知縣陳德明坐贜污不法,免眞決,刺面配信州。其元舉主葉翥、齊慶胄、郭棣各貶秩三等。」據知光宗即必陳德明之字。《咸淳臨安志》所載南宋一代仁和縣令極詳備,惟均不載其到任及去職之年月。陳德明名列陳鞏之後,而陳鞏則在《名宦傳》中載有簡歷云:「陳鞏,簡齋之孫,淳熙十一年爲仁和令,以能稱。……」另據周必大《省齋文稿·卷十八·跋陳去非帖》有云:「陳公之子本之藏手澤甚富,……本之之子仁和宰□復示此軸。」下署「淳熙丙年二月十三日」。頗似其時陳鞏尙在仁和任上者。若然,則二陳之交代最早應爲淳熙十三年春夏間。而是年十月陳德明即失官謫居信州,則其任仁和縣令最多不過半年。陳氏和袁説友詩云:「舊交牢落寸心違,門掩蒼苔省見稀。幸遇星郎分刺舉,忝聯桂籍得歸依。公方闊步鳴先路,我獨冥行怨落暉。遙想登臺高會處,應憐烏鵲正南飛。」蓋自信上歸呉中後即家居終其身矣。
玉簫聲遠憶驂鸞:唐·杜牧《傷友人悼吹簫妓》詩:「玉簫聲斷沒流年,滿目春愁隴樹煙。」南北朝·江淹《別賦》:「駕鶴上漢,驂鸞騰天。」唐·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遠勝登僊去,飛鸞不假驂。」《列仙傳·簫史》:「簫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爲作鳳台,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爲作鳳女祠於雍宮中,時有簫聲而已。」
痛飲莫留殘:北周·庾信《舞媚娘》詩:「少年唯有歡樂,飲酒那得留殘。」
「雲一縷,玉千竿。」:宋·王安石《金陵報恩大師西堂方丈二首·其二》詩:「蕭蕭出屋千竿玉,靄靄當窗一炷雲。」李壁注:「謂對竹燒香也。」
呉霜應點鬢雲斑:唐·李賀《還自會稽歌》:「呉霜點歸鬢,身與塘蒲晚。」
夢連環:唐·韓愈《送張道士》:「昨宵夢倚門,手取連環持。」魏懷忠注引孫汝聽曰:「持連環以示還意。」宋·黃庭堅《次韵斌老冬至書懷示子舟篇末見及之作因以贈子舟歸》詩:「昨宵連環夢,秣馬待明發。」
歸興:四卷本作「歸意」。
姑蘇臺:臺名,在今江蘇呉縣西南姑蘇山上,相傳爲呉王夫差所築。漢·袁康《越絕書·卷二·越絕外傳記呉地傳》:「胥門外有九曲路,闔廬造以遊姑胥之臺,以望太湖中,闚百姓。去縣三十里。」
小屏山:屏風也。宋·歐陽修《玉樓春·子規》詞:「雲垂玉枕屏山小。」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滿江紅 · 倦客新豐 》 —— [ 宋 ] 辛棄疾
- 《 賀新郎 · 用韻題趙晉臣敷文積翠巖,余謂當築陂於其前 》 —— [ 宋 ] 辛棄疾
- 《 新荷葉 · 徐思上巳乃子似生日,因改定 》 —— [ 宋 ] 辛棄疾
- 《 念奴嬌 · 用韻答傅先之 》 —— [ 宋 ] 辛棄疾
- 《 驀山溪 · 停雲竹徑初成 》 —— [ 宋 ] 辛棄疾
- 《 江神子 · 博山道中書王氏壁 》 —— [ 宋 ] 辛棄疾
- 《 和吳克明 廣文賦梅 》 —— [ 宋 ] 辛棄疾
- 《 戀繡衾 · 無題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