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午日水災紀事

農事頻年嘆水鄉,忽驚洪潦發端陽。 千疇入舸波仍撼,萬竈鳴蛙夜卻長。 北土才聞傷旱魃,西江何事重懷襄。 嗷嗷滿目堪垂涕,願借函封達建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丙辰午日:指農曆丙辰年的午日,即端午節。
  • 洪潦:洪水。
  • :大船。
  • 萬竈鳴蛙:形容蛙聲如萬竈齊鳴,比喻蛙聲之多。
  • 旱魃:古代傳說中的旱神。
  • 懷襄:懷抱襄助之意,這裏指希望得到幫助。
  • 嗷嗷:形容哀鳴聲。
  • 函封:書信。
  • 建章:指朝廷。

翻譯

多年來,水鄉的農事一直令人嘆息,突然在端午節驚見洪水氾濫。 千畝田地被淹沒,大船在波濤中搖擺,夜晚蛙聲如萬竈齊鳴,顯得夜更長。 北方剛聽說因旱災而受苦,西江爲何又希望得到幫助。 滿眼都是哀鳴聲,令人垂淚,願借書信傳達至朝廷。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端午節時水鄉遭遇洪水的慘狀,以及農民的無奈與期盼。詩中,「千疇入舸波仍撼」形象地展現了洪水氾濫的景象,「萬竈鳴蛙夜卻長」則通過蛙聲的比喻,加深了夜晚的漫長與淒涼。後兩句對比了北方的旱災與西江的困境,表達了詩人對民生的深切關懷和對朝廷的殷切期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憂慮與責任感。

黃士俊

明廣東順德人,字亮垣,一字象甫,號玉侖。萬曆三十五年殿試第一,授修撰,歷官禮部尚書。崇禎九年入閣,累加少傅,予告歸。後相南明永曆帝,年老不能決事,數爲臺省所論列,乞歸卒。 ► 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