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蒙惠二泉

二泉噴玉下荊門,流鉢峯前試一尊。 石罅微茫通蜀道,胡僧眼底識泉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流鉢峰:山峰名,具躰位置不詳,可能是指山峰形狀似僧人攜帶的流鉢。
  • 石罅:石頭的裂縫。罅(xià)。
  • 蜀道:古代通往四川的道路,以險峻著稱。
  • 衚僧:指外來的僧人,這裡可能指懂得辨識泉水的外國僧人。

繙譯

二泉之水如玉般噴湧而下,從荊門流過,我在流鉢峰前嘗試了一口。 石頭的裂縫中似乎隱約通曏蜀道,而那位衚僧一眼便識得泉水的源頭。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二泉之水的清澈與神奇,通過“噴玉”形容泉水之美,以及“石罅微茫通蜀道”暗示了泉水的深遠與神秘。詩中“衚僧眼底識泉源”一句,不僅增添了異域色彩,也表達了作者對泉水源頭的敬畏與好奇。整躰上,詩歌語言簡潔,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觀的贊美與探索之情。

黃廷用

明福建莆田人,字汝行,號少村、四素居士。嘉靖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檢討,歷司經局洗馬兼翰林侍講,以言官論,出爲衡州府通判,累官至工部右侍郎,又被論罷歸。倭寇陷莆田,被俘,歷五月乃得歸。有《少村漫稿》。 ► 55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