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劉中丞希哲之鎮漁陽

· 溫純
禮樂當朝老奉常,恍如郤縠向漁陽。 逢時不爲雞聲舞,出塞行看劍氣長。 左輔瘡痍憑鵲起,北門鎖鑰屬鷹揚。 但令款塞仍依舊,歲歲呼韓似越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禮樂:古代的禮儀和音樂,常用來指代文化教育。
  • 奉常:古代官名,掌管宗廟禮儀。
  • 郤縠:人名,具體不詳,可能是指古代的賢人或官員。
  • 漁陽:地名,今河北省境內,古代邊防重鎮。
  • 雞聲舞:比喻早起勤奮工作。
  • 劍氣:劍的光芒,比喻武士的英勇或武藝高強。
  • 左輔:古代官名,輔佐君主的重臣。
  • 瘡痍:創傷,比喻國家的困苦或人民的疾苦。
  • 鵲起:比喻迅速崛起或名聲大噪。
  • 北門鎖鑰:比喻國家的邊防重地。
  • 鷹揚:比喻英勇或威武。
  • 款塞:指邊境的和平。
  • 呼韓:古代北方民族,這裏泛指邊疆民族。
  • 越裳:古代南方民族,這裏泛指邊疆民族。

翻譯

在朝廷中,你這位老奉常掌管着禮樂,彷彿是古代的賢人郤縠前往漁陽。 在和平的時代,你不爲雞鳴而起舞,而是出塞時展現出劍氣的長存。 作爲左輔,你憑着迅速崛起的力量,撫平了國家的創傷,北門的鎖鑰也由你這位英勇的人來守護。 只要邊境保持和平,每年邊疆的民族都像越裳一樣呼喚着和平。

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詩人溫純贈別劉中丞希哲前往鎮守漁陽的作品。詩中,溫純讚美了劉中丞的才德和責任心,將其比作古代的賢人郤縠,強調其在和平時期不圖虛名,而在邊疆則展現出武士的英勇。詩中「劍氣長」、「鷹揚」等詞,形象地描繪了劉中丞的威武形象。最後,詩人表達了對邊境和平的期望,希望劉中丞能維護邊疆的安寧,使邊疆民族年年都能享受到和平的生活。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和對國家安寧的深切期望。

溫純

明陝西三原人,字景文,一字叔文,號一齋。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授壽光知縣,徵遷戶科給事中。累遷至左都御史。時礦稅使四出,所至作惡多端。純屢疏陳,不報。曾倡諸大臣伏闕泣請罷礦稅。後以與首輔沈一貫不合,力請致仕。卒諡恭毅。有《溫恭毅公集》。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