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禮樂:古代的禮儀和音樂,常用來指代文化教育。
- 奉常:古代官名,掌管宗廟禮儀。
- 郤縠:人名,具體不詳,可能是指古代的賢人或官員。
- 漁陽:地名,今河北省境內,古代邊防重鎮。
- 雞聲舞:比喻早起勤奮工作。
- 劍氣:劍的光芒,比喻武士的英勇或武藝高強。
- 左輔:古代官名,輔佐君主的重臣。
- 瘡痍:創傷,比喻國家的困苦或人民的疾苦。
- 鵲起:比喻迅速崛起或名聲大噪。
- 北門鎖鑰:比喻國家的邊防重地。
- 鷹揚:比喻英勇或威武。
- 款塞:指邊境的和平。
- 呼韓:古代北方民族,這裏泛指邊疆民族。
- 越裳:古代南方民族,這裏泛指邊疆民族。
翻譯
在朝廷中,你這位老奉常掌管着禮樂,彷彿是古代的賢人郤縠前往漁陽。 在和平的時代,你不爲雞鳴而起舞,而是出塞時展現出劍氣的長存。 作爲左輔,你憑着迅速崛起的力量,撫平了國家的創傷,北門的鎖鑰也由你這位英勇的人來守護。 只要邊境保持和平,每年邊疆的民族都像越裳一樣呼喚着和平。
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詩人溫純贈別劉中丞希哲前往鎮守漁陽的作品。詩中,溫純讚美了劉中丞的才德和責任心,將其比作古代的賢人郤縠,強調其在和平時期不圖虛名,而在邊疆則展現出武士的英勇。詩中「劍氣長」、「鷹揚」等詞,形象地描繪了劉中丞的威武形象。最後,詩人表達了對邊境和平的期望,希望劉中丞能維護邊疆的安寧,使邊疆民族年年都能享受到和平的生活。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和對國家安寧的深切期望。